A股已经见过了历史上的第三次4000点,正在进行冷静、平和的深呼吸。旧潮退去,新岸已现,走过了一个分化、重构的渡口。
此时想想一年多前的9月,沪指仍在3000点之下徘徊,想想此前漫长的震荡期、低迷的信心、摸索不出的解法,着实感叹当前的局面来之不易:“9·24”以来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掀起的不仅是股指与市值的“春水”,更是千万普通家庭对财富未来的期待。
“1%+”的定存利率食之无味,低利率的推力与资本市场的牵引力,共同推动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居民资产迁徙,“存款搬家”成为新周期中值得期待的变量。
近二十年有五次较明显的居民存款搬家现象
存款流向了股市、理财、基金、房地产等其他资产
![]()
(整理自券商研报)
如是所见,这一轮“资金搬家”的内涵似乎更加丰富,资金并非大步流星奔股市,而是谨慎试探、小步向前。它折射出低利率时代的复杂心态:意识到躺着吃利息不再够用,但也还没准备好拥抱太高的波动。
而作为覆盖中低风险到中风险等级的“固收+”,搭起了一条由来到往的心理通路,成为了大趋势中的“桥梁型”资管产品——
它读懂了百姓眼中“跃跃欲试”的期待,也回应了心底实实在在的忐忑。它让谨慎的资金敢于迈出一步,也让激进的冲动找到了理性的支点。
更重要的,它连接了新旧周期的投资情绪。当投资者通过这类初阶含权产品,逐步熟悉市场波动、廓清自身风险偏好,也在悄然积累一场“长牛”与“慢牛”最需要的资产土壤与心理基础。
#连接旧潮与新岸
存款搬家,路向何方?
说到底,一个品类要想真正承接住二十世纪第三个十年里的这场财富转移,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帮助投资者拿得住、赚得到。
固收+,便恰好契合了当前存款搬家拾阶而上的节奏:从纯债的安全感起步,过渡到少量转债增强的微波动体验,到纳入股票资产后不同权益仓位的组合,再到多资产多策略的复合化布局,每一步都在帮助投资者重新校准“风险—收益”的心理预期。
今年以来,“固收+”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三季度末,整体规模达到2.41万亿元,环比增长超26%,精准匹配了投资者“求稳又求利”的需求。(数据来源:Wind)
是的,固收+这一品类真正难就难在,要在长周期内实现收益增强但还不能太波动,要精准拿捏好收益和波动之间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产品大类,从2021年大火到近几年,固收+在产品逻辑上遭遇重大考验,如果某只固收+产品只是单纯的股债拼盘,那么权益端受大行情的拖累将会很大,从而影响固收+整体的组合表现。
当初代的热度退却,留下的是对于品类发展的疑问: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固收+”?如何做出市场想要的“固收+”?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固收+”不是简单的股+债,而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化工程。简单的股债二八固收+,做好仓位配置,是非常初级的思路,只是完成了配置的第一步。
更高级的要求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动态调整资产配比,买入更合适的多元资产,当然不仅是股债大类的比较,具体到某一类资产内部,或也要开发更多元的子策略。
如今的固收+,走过了股债独自投资的1.0时代、按照权益仓位区分产品定位的2.0时代,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策略复合化的3.0时代,以满足投资者对“多资产、多策略、灵活交易、工具化”的需求,力争增强投资体验。
一方面,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寻求一种产品形态的、能够兼顾收益与风险、动态适应市场环境、并具备长期复利能力的“一站式投资解决方案”,是他们的合意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固收+”产品所展现出接近多元资产配置的思维和理念,以及回报曲线的韧性正在被越来越多家庭认可,成为他们实现多元资产配置的初步路径。
另一方面,历经市场周期的洗礼之后,“固收+”基金正在回归产品的本质——以清晰的产品定位为前提,力争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
(仅供示意 不构成投资建议)
在旧潮与新岸的渡口,优秀的管理人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搭好一座座桥梁,通过“全谱系”的耐心布局打造出一条坚实的“固收+”梯步,帮助投资者拾阶而上,一步步完成风险偏好的认识、适应和提升。
#连接旧潮与新岸
慢牛期盼,基从何来?
可以说,时代赋予了“固收+”极为重要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固收+”不再是一类风口产品,而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通道,让千家万户得以在温和的波动中,逐步建立起面对市场波动的信心。
一周之前,我们见到了A股历史上的第三次4000点。相较于前两次,本轮行情,建立在科技创新企业大力发展、政策长效支持、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等多重基础之上,大家期盼着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验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慢牛”、“长牛”。
过去那些年,快牛似乎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的股改牛、2014年的杠杆牛,走的都是K线陡峭,情绪疯狂的“快牛”。那些“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大涨大跌,看似热闹,却终究难以让投资者真实赚到钱。
固收+,它为一场万众期待的“慢牛”格局,拼上了最关键的一块社会心理拼图——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这里学会与波动共处,体会到了“慢慢赚钱”的获得感,市场便拥有了行稳致远的深厚沃土。
近日学习了一篇文章,提到一个指标叫“溃疡指数(Ulcer Index, UI)”,出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奔富交易策略》。
医学上,长期焦虑容易胃溃疡。长期亏钱,尤其是深幅亏钱的话,显然会加剧投资者的焦虑。溃疡指数,也就是因此得名,衡量的是那种可能导致投资者夜不能寐、胃部不适的“溃疡”式风险。
挖掘基觉得颇有新意,给大家做个介绍,同时也统计一些数据,看看固收+的投资过程体感,相比之下,是不是的确更加舒适。
溃疡指数,专注于两个关键因素:
1.最大回撤的深度(Depth):价格从前期高点下跌了多少?
2.最大回撤的持续时间(Duration):价格在前期高点以下徘徊了多久?
![]()
也就是说,溃疡指数,可以视为是计算那根最大回撤曲线的平均值,实际计算时候会通过先平方再累加后开方的方式,以放大较深的回撤。
挖掘基想拿固收+和权益类产品做个对比。就选取了五个指数,测算的时间段选择了固收+基金指数的基日—2020年初,到今年5月底。在这个区间里,固收+和主动权益的年化收益率相差不大,我们可以专注进行过程体感的对比。
计算发现,只看收益,确实比较相近,但是对比体感,固收+指数的溃疡指数值是4.22,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溃疡指数值是30.12,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溃疡指数值的理解,一个大概的参考是,可以把它粗略地理解为“平均的回撤幅度”。 也就是说:
过去五年的投资过程中,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对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投资者而言,账户金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会经常处于比之前最高点低30%左右的状态,有时候可能更少,有时候可能更多,这是一个平均的“难受值”。
但是对于固收+而言,这个平均的“难受值”在4%左右,一级债基甚至在1%附近,数值的背后,是写在持有体验里的“获得感”。
![]()
(数据来源:Wind,测算区间:2020.1-2025.5,测算采用wind相关指数,其中固收+基金指数为申万宏源固收+基金指数)
为什么当下我们更期盼A股迎来的是一场“慢牛”,就因为慢牛少暴涨,就不容易有长期巨幅回撤,就不会有很高的“溃疡指数”,那么权益基金持有人,自然也不至于焦虑的“胃溃疡”。
股指站上4000点之后的平静蓄力更利于慢牛走势的形成,近日,大家或许感受到了市场的波澜。而此时的固收+,早已搭起了“旧潮”到“新岸”的通路,当越来越多投资者在这里学会与波动共处,从此“信仰慢富”,便有了一场“慢牛”赖以生根的社会基础。
慢慢向前走着便能够感受到一切都在变好,如同阿来在书里写的,“她过了桥,手扶着桥上的栏杆时,摸到了温暖的阳光。她走过村里的麦田,现在的麦子不是当年的麦子,这些麦子都是新推广的良种,植株低矮,穗子饱满沉重。”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