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翁帆,不少人脑子里先冒出来的还是“杨振宁遗孀”这个标签,但最近两条消息一出来,大家才发现,她早就凭着自己的本事,在学术圈站稳了脚跟——不光成了清华大学的讲师,再过阵子还要去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这哪是靠身份光环,全是实打实的积累拼出来的。
![]()
这事得从2025年10月28号说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悄悄更新了师资名单,翁帆的名字赫然在列,身份是讲师,研究方向是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还要开一门叫《近代建筑田野调查》的选修课。消息一出来,有人免不了嘀咕“是不是沾了杨振宁先生的光”,但清华很快就回应了,说讲师岗是教学科研岗,得经过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评审,翁帆的流程和其他候选人一模一样,一点没特殊对待。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她能站上清华讲台,早有铺垫。这些年她一直在清华高等研究院当助理研究员,专门整理杨振宁2000到2022年的手稿、邮件和批注,还要编《晨曦集》续编和学术全集,这些活儿别人替不了,毕竟没人比她更熟悉那些珍贵史料的来龙去脉。
而且翁帆的学术底子真不薄。她最早读的是汕头大学英语系本科,后来考了广外的语言学硕士,再之后干脆去清华读了建筑系博士,研究的是18世纪英国建筑师约翰·索恩的建筑思想,写的《索恩式穹顶》还被业内说“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光2019到2023年这几年,她就发了7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3篇还被国际权威的A&HCI收录了,连剑桥大学的教授都在书里引用过她的研究。除了写论文,她还牵头翻译过16世纪的建筑经典《塞利奥论建筑》,现在还在主译《Quantum Narratives in Architecture》,把国外的好东西引进来,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学术贡献。
更让人佩服的是,清华的聘书刚下来,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又递来了橄榄枝,邀请她12月去做两年访问学者,资助全给包了。她要在那开系列讲座,主题是《冷战时期的科学交流:一位华人物理学家的桥梁角色》,说白了就是接着杨振宁先生的学术脉络往下讲。为了做好这个讲座,她现在还在自学法语,就为了能读懂193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场论的原始文献,这份较真劲儿,真不像外界以前想的那样“只是个陪衬”。
说真的,这么多年翁帆一直活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大家总盯着她的婚姻说三道四,却忽略了她在学术上的一步步积累。从整理手稿的助理研究员,到发表核心论文的研究者,再到站上清华讲台的讲师,最后收到剑桥的访学邀请,这每一步都踩着实打实的成绩。她不是在“继承遗产”,而是在“续写传承”——把杨振宁先生没讲完的学术故事、没整理完的珍贵史料,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传递下去,这可比任何光环都来得实在。
大家觉得翁帆这波“学术转型”够不够扎实?她用这么多年的坚持打破外界偏见,算不算对学术传承最好的诠释?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官媒信息来源
• 中华网 2025年11月4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师资没有翁帆 正式受聘为讲师引发讨论》
• 网易新闻 2025年11月5日 《杨振宁之后,翁帆以新身份扎根清华!受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