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巨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辞世后,其遗孀翁帆女士的动态始终牵动着舆论的目光。
近日,一则关于“2025年10月28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更新信息,杨振宁遗孀翁帆正式受聘为该校讲师,研究方向聚焦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的消息,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当公众前往官网师资板块求证时,却未发现其名字,这一“存在又缺席”的状态,让人难以理解。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建筑系师资团队
不过,翁帆未出现在师资名单中,并不意味着这则消息一定不实。学校或许是为了规避舆论的过度聚焦与无端炒作,才选择对这一信息采取低调处理的方式。
翁帆本身拥有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不仅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7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3篇被A&HCI收录),还参与过建筑领域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具备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
如今丈夫已然离世,她无需再承担陪伴照料的责任,选择入职清华担任讲师,开启全职的工作与生活,实属情理之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此事回应记者时表示:“讲师属于教学科研岗,非编制,需通过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评审,流程与普通候选人完全一致。”
此外,翁帆还是清华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作内容是系统整理杨振宁先生2000-2022年的手稿、邮件、批注等珍贵资料,以及编纂《晨曦集》续编及杨振宁学术全集。
翁帆还担任杨振宁先生生前设立的“青年建筑史基金”管理人,负责项目筛选与评审。
清华校方表示,翁帆对杨振宁生前未公开手稿、资料的整理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任职亦被视为学术传承的一部分。
聘任一事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公众讨论集中于翁帆的学术能力与杨振宁遗孀身份的双重标签,部分声音质疑其聘任是否受名人效应影响,但多数报道引述其学术成果佐证资质。
另有消息称,翁帆已搬离她与杨振宁共同居住多年的清华校内别墅“归根居”,并带走了数十箱资料。
这一做法同样不难理解,挚爱之人已然逝去,留存的物品难免触景生情、引人伤感,她想必是希望换一个新的环境,尽快走出悲伤,开启新的生活。
10月24日,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告别仪式上,佩戴着白花的翁帆站在家属队列的最前方,脸上难掩深切的悲痛之情。
世人眼中看到的,是一位痛失伴侣的遗孀,却未必知晓这场正式的告别,早已在病床前悄然拉开序幕。
在杨振宁病危的最后一个月,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能依靠吸氧维持生命,翁帆便手持小白板,逐字逐句地为他传递心意:她会将访客的问候转化为老人能看懂的文字,再把老人通过“OK”手势与眼神传递出的回应,准确无误地转述给他人。
杨振宁先生走得平静而安详,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思维依然清晰,并且坚持不插管、不进行过度治疗,不愿给他人增添负担。
在他与世长辞之际,正午的阳光透过病房窗户洒落进来,仿佛特意为这位可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世纪老人,送上最后的送别与敬意。
这些年来,翁帆将杨振宁照顾得无微不至,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状态都大超预期,103岁高龄的老人依旧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思维也十分敏捷,这一切足以说明她的付出。
这份极致的守护,早已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陪伴。在他们之间,是彼此滋养、相互成就,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界限渐渐模糊,从而催生出了学术伙伴间的默契与共鸣。
![]()
杨振宁先生逝世后,翁帆曾在《光明日报》公开发文感慨:“有他多年陪伴,何其有幸。”
在此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翁帆也曾表示,这段婚姻让她走进了“象牙塔中的象牙塔”,杨振宁为她构建了纯净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塑造了她的价值观。
杨振宁先生去世后,他的遗产分配问题备受外界关注,但除了相关知情人士外,其他各类说法都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传言。
与杨振宁这样世界级的顶尖学者共同生活二十余年,翁帆收获更多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
翁帆不仅是杨振宁心意相通的妻子,更是他最为亲近、受教最多的弟子与学生。在杨振宁先生长期的指导与影响下,翁帆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稳步精进。
2011年,35岁的翁帆凭借自身实力,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凭借实打实的成绩通过了各项考试,八年后成功获得建筑历史系博士学位。
曾有清华校友在教学楼内见到翁帆,她一身素衣,坐在教室里,或认真整理杨振宁先生的会议资料,或仔细标注博士文献中关于古建筑的笔记,专注而投入。
![]()
那时的她,早已卸下了“名人配偶”的标签,每天往返于教室听课、做笔记,还会主动与学术前辈探讨问题。为了研究清楚一个古建筑构件的细节,她常常反复查阅相关文献,并不厌其烦地与导师交流探讨。
她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中,甚至曾因为下午有课程安排,而缺席了《杨振宁传》的首发仪式。
在学术领域,翁帆是杨振宁最为信任的合作伙伴。杨振宁大多数外文文章翻译、文献整理工作,都有翁帆的参与;而杨振宁也会为妻子的学术研究写下详细的批注,鼓励并支持她在学术道路上持续深耕。
![]()
在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与社交场合中,翁帆会迅速在纸上记录下关键信息,及时递到杨振宁面前;当杨振宁讲话声音较小时,她也能准确地将内容复述给在场的其他人。
从2008年参与编纂《曙光集》开始,翁帆便成为了丈夫学术生命的“守护者”:在香港中文大学资料馆的老档案堆里,她为了核实杨振宁1971年访华的细节,反复查阅资料、仔细考证;面对模糊不清的手稿字迹,她逐字比对、认真翻译;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甚至专门采访了当年的历史亲历者。
到《晨曦集》出版时,翁帆已从最初的协助者,蜕变为核心参与者。她不仅牵头负责新增内容的编写工作,还凭借自身的建筑专业背景,对书籍的排版进行优化,让这本学术著作既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性,又蕴含着温暖的人文气息。
与此同时,翁帆的学术生涯也步入了佳境。仅在2019年一年,她便在《建筑师》《世界建筑》《建筑史》等建筑领域的权威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标志着她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成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认可。
此外,她还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师合作,翻译出版了《塞利奥论建筑——第六书至第八书》。塞利奥是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他的这部著作是欧洲16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著作之一,在西方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杨振宁逝世后,翁帆明确表示,将完成先生未竟的“清华高等研究院史料整理”项目,并着手撰写《梁思成与清华建筑系》专著。
更引人瞩目的是,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访问学者的邀请,明年她将远赴英伦,开启新的学海航程。
这张跨越重洋的聘书,更印证了翁帆早已拥有独立且成熟的学术生命,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凭借自身过硬的学术研究能力,翁帆在学术领域早已站稳脚跟、风生水起,她并非那种离开他人便无法独立生活的人,而是早已凭借自己的努力,拥有了足够的底气与实力。
这份靠自身奋斗得来的学术成就与独立人格,才是她最大的收获,是再多财富也无法换取的无价之宝。
![]()
翁帆与杨振宁的二十载,从来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是两个灵魂的相互成就:他以毕生学识为她铺就学术阶梯,她以极致耐心为他守护人生终章;他的手稿因她而得以传世,她的研究因他而更有深度。
当舆论还在津津乐道遗产分配方案时,翁帆早已用行动给出答案:最好的遗产从不是财富,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是 “被塑造的价值观”,是 “学术传承的责任”。
![]()
归根居的灯光熄了,但清华园的教室亮着;爱人的声音远了,但学术的薪火传着。
翁帆的故事,从来不是 “名人遗孀的后续”,而是一个女性在爱与传承中,活成自己的精彩篇章。
正如建筑的生命不在砖瓦,而在空间里的精神延续 —— 她的人生,恰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杨先生走了,但属于翁帆的精彩故事远未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