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10个中风患者里
就有1个不到45岁
如今,中风早已不是“老年病”
年轻人高油、高盐饮食
久坐、熬夜的习惯
正悄然埋下健康隐患
近日,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直播间》邀请该院脑血管病中心三位专家: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永坤,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辛惠宁,康复科主治医师李玲,联手带来中风防治科普以及多学科联合门诊(MDT)的治疗优势。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吸引超26万人次在线观看。
记牢中风识别口诀
时间就是大脑,中风发作时,每耽误1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早识别才能抢回黄金救治时间。
直播中,李永坤首先教给大家识别中风的“120”口诀:“1”看脸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2”查双臂平举10秒,看一侧是否无力下垂;“0”(聆)听对方说话是否含糊。
![]()
针对年轻中风患者常出现的症状,辛惠宁则补充了“BE FAST”原则:
B(突发走路不稳)
E(突发视力模糊或成双)
F(脸歪)
A(一侧手臂无力)
S(言语含糊不清)
T(发现症状立即记时间、打120)
在医院的选择上
李永坤建议要优选有卒中中心的医院
中风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配合。目前省立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整合院内优质资源,开设一站式、全周期的MDT门诊。患者到院后快速完成检查,多科室联合制定方案,术后重症监护、康复介入同步推进,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
规避中风的隐形威胁
许多年轻人抱有“我身体好,不会得中风”的错误观念,这实则是一个重大误区。
世界卫生组织将18-45岁发病的情况定义为青年中风,而我国青年中风的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诸多隐形风险潜藏于日常生活中。
首当其冲的便是久坐问题,连续静坐60-90分钟,中风风险将显著增加。久坐易导致下肢血流减缓、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肥胖和血脂异常。
李永坤建议民众遵循“30-30原则”,即每坐30分钟后起身活动30秒至2分钟,或通过频繁使用小杯喝水的方式,增加起身频率。
高盐饮食和睡眠不足亦是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辛惠宁表示,长期食用腌肉、辣菜虽不会立即形成血栓,但长期下来会损害血管、升高血压,增加血栓风险。
此外,每日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者,脑梗死风险是6-8小时睡眠者的2.81倍,且女性风险更高。
![]()
除此之外,青年人常忽视按摩和运动损伤带来的中风隐患。
辛惠宁在门诊中遇到不少患者,因推拿时颈部被过度按压,导致血管斑块脱落而引发中风。他提醒,按摩时应避免大力揉捏颈椎两侧,最好避开该区域的按摩。
运动时也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撞击,以免伤及颈动脉,诱发中风。
中风术后康复应越早越好
针对中风手术后的患者,李玲解释,中风后几周到几个月,大脑可塑性最强,是训练康复的“黄金窗口期”,还能防止肌肉萎缩、肺炎等并发症,缓解抑郁。
![]()
那中风术后该静养还是该运动?李玲建议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需卧床;缺血性中风患者视病情定,病情稳定后72小时可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适当床边活动,活动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血压,心率情况。发病12周后进入康复黄金期,半年内是关键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训练。
不过康复运动绝非越多越好。有患者在康复期后每天刷几万步,致肢体僵硬;有人盲目训练手部动作,最后连伸手都变得困难。
李玲指出,中风后的康复需“个体化”,方案要专业医生评估制定,而非自己在家盲目练习。
不少患者忽视康复,觉得自己术后状态好,或年纪大没必要做康复。李玲惋惜道:“错过黄金期,可能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或瘫痪。”
直播最后,专家呼吁:中风防治不分年龄,早识别、早就医是关键,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定期体检、保护颈部血管,才是年轻人远离中风的最佳防线。
加入卫生报心脑血管健康交流群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主持人:陈香 摄影:王明宇
摄像:章立强 王明宇 陈昶晔
导播:陈筱蔚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