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瓜”说,大模型六小龙里的智谱,内部悄悄“毕业”了一波人。好些同学前脚还在埋头改bug,后脚就收到了离职通知。N+1补偿是给了,但着急让你走人。
这时间点也很灵性——卡在9月30号,三季度财报截止前。懂的都懂,这不就是为了拉高人效、美化报表,给IPO铺路嘛。
对此,智谱官方当然是否认三连,说“裁员不实”,还强调有50个岗位正在招聘。结果他们副总裁吴玮杰在社交平台来了句轻飘飘的大实话:
“淘汰了不招,岂不是变相裁员?”
今年以来,国内AI创投圈悄悄掀起一场“上市赛跑”。4月智谱率先递交IPO辅导,6月MiniMax被曝筹划赴港上市。江湖传闻,“六小龙里已有五家都在闷声搞上市”。
智谱算是被市场看好的一位,今年4月就进了辅导名单,由中金保驾护航,最快明年能上科创板。一看账本,就有点尴尬:2024年营收3亿,亏损20亿。
都说技术烧钱,指望后期爆发回血,但有的投入能看到赚钱的影子,有的纯属烧钱听个响。
小新不仅是针对智谱啊,AI六小龙赚钱压力都很大。
例如月之暗面的Kimi,虽然在长文本处理领域保持领先,但单月推理成本就高达数千万元。在用户付费意愿不高、广告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成本模式难以为继,年初月之暗面被传有意出售股份给阿里巴巴就是这个原因。
不久前月之暗面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金额数亿美元,有了钱就又能烧一阵儿。
ToC想靠用户订阅赚钱,可月活上不去,收入自然不高;想拉新?还得砸钱搞营销。
ToB路线呢,要么卖标准化模型,要么做定制开发。可有钱的大企业不一定需要,需要的中小企业又预算有限、回款还慢。
更别提现在还有DeepSeek这种“性价比杀手”横空出世,低成本高能力,让其他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故事越来越难讲。大厂可以亏钱做模型、做应用、做服务,因为背后有云、广告、电商的现金流支撑,大模型六小龙不行,它们必须自己造血。
这方面,曾在AI1.0时代被称为“AI四小龙”的商汤、旷视、云从、依图那是前浪,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带火了AI,其中商汤于2021年港股上市,云从在2022年成功科创板上市。
小新做了个统计,商汤2018-2024年累计亏损超546亿元。另一家上市公司云从科技2017-2024年累计亏损超45亿元,都一直没赚钱……
商汤去年裁撤非核心业务,战略重组后员工从6113人减到4672人,新加坡办公室也搬去了低成本区;
云从去年传出全员降薪20%,今年核心技术人员张岭辞职,技术核心只剩创始人和副总经理;
依图裁员超70%,医疗业务基本关停,武汉、西安等地分公司陆续注销……
曾经的AI四小龙,如今已坠落凡尘。所以不赚钱的AI公司,都是在用投资人的钱,做一场华丽的梦啊。
作者丨冰河
编辑丨墨墨
爆料请联系小新微信号:NEWBILLION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