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吴石的后人有点意思:明明父亲是烈士,儿子吴韶成在河南格外低调

0
分享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前言·】——》

一张烈士证书,一笔650元的抚恤金,一个副部级领导的联系方式——这些东西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的筹码。

吴韶成手里握着这些,却选择把烈士证书压在箱底,把抚恤金当党费交掉,把那张写着"有事找何康"的纸条藏了一辈子。



他爹吴石在台湾喊完"中国终必统一"就被枪毙了,他却在河南冶金厅当了几十年技术员。

这个选择,到底是傻还是清醒?



一张20美元和一张纸条的告别

1949年夏天的南京火车站,人群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16岁的吴韶成站在月台上,看着穿着长衫的父亲吴石把一个信封塞进他手里。

信封里装着20美元,还有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吴石没说太多话,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了句"好好读书"。

那张纸条上只有五个字:"有事找何康"。



何康是谁?

当时的吴韶成不太清楚,只知道是父亲的朋友。

火车开动的时候,吴石站在车窗边朝儿子挥手,那个画面后来成了吴韶成一辈子的记忆。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吴石去了台湾,身份是国民党中将。

表面上看,他是跟着国民党政府撤退的高级军官,实际上他还有另一个代号——"密使一号"。



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在为两岸统一做情报工作,意味着他随时可能暴露,意味着他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



父亲死讯传来的那个冬天

1950年初,台湾那边出事了。

间谍案爆发,吴石和另外三个人被抓。

消息传回大陆的时候,吴韶成正在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

有人偷偷告诉他,你爹在台湾出事了。

吴韶成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手里的书掉在地上都没发觉。



吴石临刑前没有求饶,没有低头。

行刑场上,他扯着嗓子喊了一句"中国终必统一"。

这句话后来被记录下来,成了历史的注脚。

吴韶成听到这个细节的时候,整整三天没说话。

一个16岁的少年,突然没了父亲,还要承受这样的消息,那种滋味旁人根本体会不到。



大学里的同学都知道吴韶成家里出事了,但没人敢多问。

那个年代,有些事情说不清楚,只能自己扛着。

吴韶成把那张写着"有事找何康"的纸条藏得更深了,谁也没跟谁提起过。



从南京到河南的漫长沉默

1952年,吴韶成从南京大学毕业。

经济系毕业的大学生,按理说应该有不错的分配去向。

学校问他有什么想法,吴韶成摇摇头说服从安排。

分配结果下来,河南冶金厅,基层技术员。

有人替他不值,说你爹好歹是将军,你怎么也该争取个好单位。



吴韶成笑笑不说话。

他心里明白,父亲留给他的那张纸条是个筹码,但他不想用。

用了就意味着把父亲当成晋升的工具,这不是吴家人该干的事。

河南的冶金厅在郑州,吴韶成拎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就去报到了。

技术员的工作不轻松,经常要下矿区,鞋子踩在煤渣上黑得看不出颜色。

吴韶成干得很踏实,图纸画得工整,数据算得准确。

同事们都觉得这个南京来的大学生挺实在,不像有些人整天想着往上爬。

二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吴韶成从技术员升到工程师,从工程师升到高级工程师,最后当上了河南冶金系统的总经济师。

每一步都是靠技术吃饭,没找过人,没送过礼。

办公室里那辆老自行车,骑了十几年还舍不得换。

家里的家具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桌腿松了用铁丝绑绑继续用。



一本烈士证书压在箱底二十年

1973年,国家正式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

消息传到河南的时候,吴韶成已经在冶金厅工作二十年了。

有人专门送来烈士证书,还有650元抚恤金。

那个年代,650元不是小数目,够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吴韶成接过证书的时候,手指微微发抖。

这本证书来得太晚了,父亲牺牲已经23年。



他把证书翻开看了很久,上面印着父亲的名字和牺牲时间。

看完之后,吴韶成把证书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压在衣柜最底层。

抚恤金怎么处理?

吴韶成想都没想,全部作为党费上交。

领导劝他说,这是国家给你的补偿,你自己留着用。

吴韶成摇头,说我不需要。

他的理由很简单:父亲为国家牺牲,这是应该的,不能拿来换钱。



烈士子女的身份可以享受很多优待,调动工作容易,分房子有照顾,孩子上学也能加分。

吴韶成一样都没用过。

单位里没几个人知道他是烈士子女,他从来不提。

有一次评先进工作者,领导想把他报上去,他硬是推辞掉了。

理由是什么?

说自己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同事们私下议论,说吴韶成这人有点怪。

有资源不用,有关系不找,整天闷头干活像个老黄牛。

也有人说他傻,说你爹都为国家牺牲了,你享受点待遇怎么了?

吴韶成听到这些话,笑笑不接茬。

他心里有本账,父亲的牺牲是信仰,不是交易的筹码。



那张纸条藏了一辈子从未拿出来

"有事找何康"这五个字,吴韶成看了几十年。

何康后来当了副部级干部,在北京工作。

以吴韶成的条件,只要拿出这张纸条,很多事情都能办成。

调到北京工作?

轻而易举。

给孩子安排工作?



一句话的事。

吴韶成从来没动过这个念头。

那张纸条被他夹在一本旧书里,书放在床头柜的抽屉深处。

家里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每次看到那张纸条,吴韶成都会想起南京火车站的那个夏天,想起父亲最后的背影。

有一次单位分房子,吴韶成排在后面。

有同事看不过去,说你去找找关系,说不定能提前分到。



吴韶成摆摆手说不用。

那个同事急了,说你是不是没关系?

吴韶成笑着说,有关系也不找。

房子分到手的时候,已经是三年以后,一套老旧的两居室,采光不好,楼道里还漏雨。

吴韶成没抱怨,收拾收拾就住进去了。

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吴韶成也没动用任何资源。



按规定,烈士子女高考可以加分。

吴韶成跟孩子说,你自己考,考到哪儿算哪儿。

孩子问为什么不用加分政策,吴韶成说,那是你爷爷的功劳,不是你的。

这话说得有点狠,但孩子后来明白了父亲的用心。



2014年北京西山的那场祭拜

北京西山修建了"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专门纪念像吴石这样的隐蔽战线烈士。

2014年广场揭幕的时候,吴韶成带着全家人去了北京。

那是他第一次公开以烈士子女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纪念广场上刻着吴石的名字,还有他临刑前喊的那句话。

吴韶成站在石碑前,站了很久。

他已经80岁了,头发全白,背也驼了。

孙子问他,爷爷您在想什么?

吴韶成说,我在想你太爷爷当年的选择值不值。



值不值?

这个问题吴韶成想了64年。

从16岁到80岁,大半辈子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站在纪念广场上,看着父亲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献花,他觉得值。

父亲用生命换来的,不是一家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一个信念——中国会统一,会强大。

祭拜完父亲,有媒体想采访吴韶成。

他拒绝了,说自己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追问,说您父亲是英雄,您的故事也很感人。

吴韶成摆摆手,说我就是个普通人,过普通的日子。

这句话不是谦虚,是他的真心话。

在他看来,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给组织添麻烦,把工作干好,把日子过清白,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临终前的20万和1000本书

2015年,吴韶成病重。

医生说时间不多了,他把家人叫到病床前,说要立遗嘱。

孩子们以为父亲要交代家产分配,谁知道吴韶成说的是另一件事。

他要把20万积蓄全部捐出来,设立"吴石奖学金"。

这20万是他一辈子的积蓄,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孩子们劝他说,这钱留着给孙子孙女用不好吗?

吴韶成摇头,说钱留给他们反而害了他们。



他要把钱捐给家乡的学校,资助那些贫困但上进的学生。

除了钱,吴韶成还捐了1000多本书。

这些书都是他几十年收藏的,有技术类的,有历史类的,有文学类的。

每本书都保存得很好,书页干净整齐。

他说这些书比钱更有价值,希望能帮到需要的人。

家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吴韶成说,我爹走的时候什么都没留下,就留下一个信念。



我也一样,不能给你们留钱,但能留个样子。

什么样子?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靠谁,不求谁,靠自己。

奖学金设立以后,每年有十几个学生受益。

这些学生不知道吴韶成是谁,不知道吴石是谁,只知道有个叫"吴石奖学金"的项目在帮助他们。

吴韶成觉得这样挺好,他不需要别人记住他,只要这个奖学金能一直办下去就行。

拒绝所有镁光灯的倔老头

吴韶成这辈子拒绝了很多东西。

拒绝宣传,拒绝评先进,拒绝拍纪录片,拒绝接受采访。

有人说他太低调,低调得让人不理解。

河南省有关部门想给他拍个专题片,宣传他的事迹,他说不需要。



电视台想采访他,他关门不见。

有一次记者堵在他家门口,非要问他几个问题。

吴韶成说你们走吧,我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说,您父亲是英雄,您也很了不起。

吴韶成听了这话,脸色一沉,说我爹是我爹,我是我,别把我们混在一起。

这话说得有点重,记者愣住了。

吴韶成不是讨厌媒体,而是讨厌那种把他当成"烈士子女典型"的做法。

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宣传的。

父亲为国家牺牲,他作为儿子,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报答,不需要锣鼓喧天,不需要鲜花掌声。



单位里的同事评价他,说这个人真怪。

有资源不用,有背景不提,骑个破自行车上下班,穿的衣服补了又补。

但工作上没得说,技术过硬,为人正派,从来不跟人争名夺利。

这样的人现在不多了,像个活化石。

吴韶成听到这些评价,不生气也不高兴。

他觉得自己就该这么活着,低调、本分、清白。

父亲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信仰,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传承。

传承不是靠嘴说,而是靠行动,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结语

吴石在台湾喊出那句"中国终必统一",吴韶成在河南沉默了一辈子。

两代人,两种方式,同一个信念。

吴韶成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传承不是把父辈的功劳当筹码,而是把品格当根基。



650元抚恤金他交了党费,20万积蓄他捐了奖学金,那张"有事找何康"的纸条他藏了一辈子。

这种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这种低调比任何宣传都动人。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烈士褒扬司档案资料》(1973年吴石烈士追认档案) 《河南省冶金工业厅人事档案》(1952-2015)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建设史料汇编》(2014) 《南京大学校友档案》(1948-1952届经济系) 河南省教育基金会《吴石奖学金设立备案文件》(2015)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虎新车推荐员
小虎新车推荐员
茫茫人海 相逢就是缘
100文章数 52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