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多个村庄,正逢秋汛过后抢收抢种的关键时节,田间地头的积水尚未完全退去,村民们蹚着泥水争分夺秒地排涝、抢收玉米,或者平整土地、准备播种小麦。此地的多个村庄却出现了一组令人深思的画面:一边是村民们蹚着浑浊泥水,争分夺秒地开展排涝作业,抢收地里的玉米;另一边是干部们在“秸秆禁烧指挥部”值守点内打卡拍照。更显矛盾的是,雨水早已把田间秸秆泡得能拧出水,村里却依然悬挂着“做守法公民 当禁烧模范”的横幅。近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将这一现实场景呈现在公众面前。
工作脱离实际引起舆论批评。秸秆禁烧政策的初衷是守护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从长远来看对群众生活与区域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也得到了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但政策应当贴合实际,一旦脱离现实场景,便容易引发争议甚至抵触。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遭遇秋汛后,农田里的积水迟迟未能退去,地里的秸秆被雨水浸泡多日,早已变得湿软不堪,用手一拧就能挤出水分。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秸秆根本不具备燃烧的客观基础,村民们也完全没有焚烧秸秆的动机。对村民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事是蹚着积水排涝、抢收成熟的玉米,尽可能减少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损失。可当地依然机械地推进秸秆禁烧工作,丝毫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与现实处境,这种脱离实际的政策执行方式,自然引发了舆论的批评与质疑。
形式主义治理让群众寒心。更让村民们感到失望的是,干部到岗后仅在值守棚拍照打卡,未参与实际排涝工作,被指“拍照式履职”。面对秋汛后的灾情,干部应主动下沉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并肩作战,帮助解决排涝、抢收等实际难题。但实际情况却是,干部们只是在“秸秆禁烧指挥部”的值守点里值守,到岗后的核心任务,似乎变成了在值守棚里拍照打卡,以此作为“开展工作”的证明,应付上级的检查。这种只重“痕迹”不重“实效”的形式主义做法,不仅无法为村民提供任何实际帮助,反而让群众寒心。村民们在泥水里辛苦抢收时,看到的却是干部们在值守点里“摆样子”,难免会觉得干部不接地气、不办实事,进而对当地的治理工作失去信任,这种干群之间的隔阂,远比汛情本身更为严重。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基层工作。在秋收秋种的关键农时,村民最迫切的需求是排涝设备支持、农机调度协调、抢收技术指导等实际帮扶,而非与当前困境无关的禁烧宣传。正如网民所言,“禁烧是为了环境,抢收是为了吃饭,两件事都重要,但该排个先后”。干部们在执行政策时应懂得“看时机、看人心”——等农田退水、粮食收完后再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反而更易获得村民配合。这种“先解燃眉之急,再抓长效治理”的灵活调整,才是真正“接地气”的治理智慧,也是政策赢得民心的关键。今年7月,浙江南部沿海地区受台风侵袭,当地立即组织干部帮助农民抢收杨梅,减少果农的损失,农技人员也来到农田里,指导农户正确抢收成熟蔬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政策真正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干部们应当立足民情,主动作为,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