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齐白石 篱菊麻雀 立轴
作者:齐白石
尺寸:102×4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 往日追思同饮者,十年名誉扬天下。樽前夺笔君不来,黄菊西风又开也。画菊忆师曾,近诗书补此幅。白石山翁。
钤印: 木人、白石翁
出版:
1.《齐白石作品珍藏卷·续》,第45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2.《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齐白石·1》,第14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活色生香—齐白石作品选》,第34-3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版。
4.《美术家(2020第七期)》,第99页,美术家出版社(香港),2020年版。
说明 :附文化部《二十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入编证书,证书号No.288.
![]()
《篱菊麻雀寄深情:齐白石笔下的师友追忆与艺术革新》
一、画作解析:大写意中的生命律动
齐白石《篱菊麻雀》立轴(102×45cm)以设色纸本呈现晚年艺术巅峰风貌。画面中黄菊采用"千叶重瓣"经典造型,花瓣以浓淡相间的没骨法渲染,花蕊罕见地点染翠绿,与墨色淋漓的叶片形成冷暖对比;麻雀以焦墨勾勒轮廓,腹部灰色与颊部黑斑形成鲜明层次,栖于枝头的动态捕捉展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理念。尤为特殊的是,红叶片片点缀枝干,与菊花构成"红黄交响"的秋日意象,这种色彩碰撞源自其"衰年变法"后的突破性探索。
![]()
名称:齐白石 篱菊麻雀 立轴(局部)
二、题识密码:一段改变艺术史的友谊
画中题识"画菊忆师曾"直指关键人物陈师曾——这位民国艺坛伯乐在1917年力劝齐白石"自出新意,不必求媚世俗",促使57岁的画家开启"十载关门"的变法。诗中"樽前夺笔君不来"暗喻二人昔日雅集时陈师曾即兴补笔的旧事,而"十年名誉扬天下"则印证变法后齐白石在国际上的成功:1922年陈师曾携其画作赴日展览,作品以超高价售出,从此确立国际声誉。钤印"木人"(齐白石木匠出身自称)、"白石翁"的双重落款,恰是民间趣味与文人传统的完美融合。
三、艺术史坐标: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样本
此作集中体现齐白石"三绝"特质:
- 诗画互文:将《看菊怀沁园师故宅》旧诗改写为"黄菊西风又开也",延续了吴昌硕"以金石入画"传统,却更添生活气息;
- 构图革新:麻雀偏离视觉中心的布局,打破清代恽寿平以来花鸟画的对称范式,与同年作品《麻雀牵牛花》共同体现其"动态平衡"理念;
- 色彩革命:菊花采用西洋红与传统藤黄叠加,这种"洋为中用"的尝试源自其观察北京秋季菊展的写生经验。
![]()
名称:齐白石 篱菊麻雀 立轴(局部)
四、鉴藏脉络:国家认证的传世珍品
该作品四次权威出版记录构成完整流传证据链:2011年同时入选湖南美术出版社《齐白石作品珍藏卷·续》与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2020年又获上海书画出版社《活色生香》专题推介。文化部国家档案入编证书(No.288)更赋予其官方认证的稀缺性。值得注意的是,齐白石嫡传弟子齐良芷一脉的汤发周参与发布,强化了作品的真伪背书——汤氏曾多次主持齐白石作品鉴定,其师承关系可追溯至白石老人晚年的艺术圈层。
五、市场透视:人文价值与收藏逻辑
对比同类作品:2012年嘉德秋拍《双色菊花》以782万元成交,《菊花蜻蜓》更达920万元。本作因兼具"忆师曾"的文献价值与典型齐派风格,若现身拍场,保守估值应超千万元。其溢价要素在于:
- 情感稀缺性:齐白石忆旧题材作品不足总量的5%;
- 技法代表性:麻雀"一笔点睛"的绝技与菊花"掖浓色于瓣中"的独创笔法并存;
- 历史节点意义:创作于其获"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前后,反映新旧时代交替下的创作心态。
注:本文基于作品原始数据、齐白石艺术年谱及汤发周《齐白石鉴藏笔记》等资料综合分析,部分细节参照2023年北京画院"白石师友记"特展学术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