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军政圈的争论戳破了其军事霸权的假象: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对着全军将领大谈 “靠近身肉搏和勇气赢战争”,却被自家学者当众驳斥,真跟中国动起手,美国必输,因为现代战争拼的根本不是胆量,是造枪造炮造军舰的本事。
![]()
至于问题的核心,我们得从头说起。赫格塞斯可以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从新闻主持人转行到国防部长,他的军事战略功底备受质疑。更重要的是,他背后的美国,其军事工业复杂又脆弱,已经无法支撑起当年的霸权形象。近年来,美国工业空心化的现实逐渐显露,无论是军工还是民用制造业,它都在一场持续多年的产业转移中丢掉了自己的底层竞争力。赫格塞斯“肉搏制胜”的讲话,更多像是无奈的自我麻醉。
现代战争究竟是什么样的?看看俄乌冲突就知道了。在这场日趋消耗性质的战争中,弹药、无人机、装甲车等消耗品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尽管美国对乌克兰提供了巨额军事援助,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如今的美国弹药库存捉襟见肘,军工厂无法跟上消耗速度,连欧洲的盟友们都帮不上忙。这不仅仅是美国军事工业出现临时性问题,而是长期“去工业化”留下的深刻烙印,仅有的本土制造业根本无力承担高强度的供需循环。而中国,在这方面却完全不同,几乎拉满了全产业链的能力。
![]()
举个简单的例子:造船业。在决定太平洋制海权的造船领域,美国暴露出了刺眼的短板。根据数据,截至2024年,美国造船的本土产能仅有3万吨,占全球总量的0.4%,这是个实在让人不敢相信的数字。而中国,占据全球50%的造船份额,可谓一骑绝尘。更直白地看,这意味着中国如果要进行舰队补充,几乎是源源不断,而美国打掉一艘战舰就得少一艘,撑到最后可能连巡逻舰都找不到替换。
另一个战场是无人机,同样揭示了两国之间的差距。无人机正在成为现代战争中无法忽视的利器,从侦查与监控,到机动打击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全球无人机的生产链中,中国掌握了90%的商业无人机制造,军用无人机技术也逐渐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更夸张的是成本差距:美国无人机的单机价格是中国的四五倍,零件成本更是差出100倍之多,这意味着即便美国技术领先,但在真正的消耗战场上,它根本耗不起。
![]()
这场军事工业困局并非只与乌克兰、亚洲或太平洋有关。美国学者们翻出了二战的历史数据,从中寻找相似的宏观格局。他们发现,美国现在的处境竟与二战初期的德日非常相似,起初依靠现有资源和军事优势高歌猛进,但却在与美苏的工业产能较量中,最终被活活拖垮。而如今,中国扮演的角色像极了当年的美苏,强大的工业能力带来了难以匹敌的优势,美国则陷入了德日式的消耗困境。
问题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特朗普执政时期曾提出“制造业回流”作为口号并付诸行动,但事实却证明,仅靠政策激励并不能挽回几十年的工业空洞。美国的制造体系重建,面临着诸多难以避免的矛盾:航母建造成本飙升至130亿美元,交付时间却拖沓十年,六代机研发被各种技术问题拖累,生产线几乎靠波音一家苦苦支撑,国防预算虽高达1万亿美元,却因为分散于太空军和核武器领域等项目而无法专注于核心工业基础的复苏。这是一种掣肘状态,更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
![]()
在这一切的背后,赫格塞斯的发言就如同一张遮羞布。勇气与近身肉搏这样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初期或许还能派上用场,但在如今这个全面依赖工业能力、技术发展与供应链效率的时代,它显得无比苍白。不要忘了,在军舰舰队快速补充能力上受制于人,在无人机弹药供给差距上被成本击败,这些都是战略性致命弱点。美国军事霸权的底气倘若建立在工业空心化的基础之上,无论喊多少口号都无法扭转事实。
现实已经无情地提醒美国,要参与21世纪的全球竞争,仅靠自信或者情怀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全产业链的支撑,所谓军事霸权就如同一张纸做的老虎,无力也无险。全球技术和产能的版图已经发生改变,美国必须正视自己的弱点。如果继续沉迷于想象和虚妄,迟早会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过是镜中虚影,被更加坚硬的制造业实力悄无声息地赶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