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儿子去楼下餐厅吃饭,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包间门口像脱缰的小马一样乱跑,嘴里还大声尖叫,撞到了服务员的托盘,汤洒了一地。
旁边那对年轻父母头也没抬,继续低头刷手机、夹菜,好像这一切都跟他们无关。周围人皱着眉,有人小声嘀咕:“现在的孩子啊,真没规矩,管管啊家长。”
可那对父母还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喃喃道:“小孩子嘛,长大就懂了。”
可我心里嘀咕:真的吗?长大就懂?
教养这东西,要真能凭年龄涨,那恐怕会让很多家长失望了。
![]()
孩子的世界像一张白纸,你不涂,他就空着;
你乱涂,他就杂乱无章,尤其是教养这东西。
它不是孩子“出生自带”的功能,而是一点一滴被“教”出来、被“示范”出来、被家长“磨”出来。
想要孩子有教养,这3种能力必须父母亲手教才行。
一、“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的“是非观”,不是天生就有的雷达,它更像是一把软尺,父母一次次的迁就,就会让它越来越歪。
许多孩子面对“不满意”时可能觉得:只要我闹得够大,大人就会让步。一次成功后,他会认为规则是“可以谈的”,而不是“必须遵守的”。
孩子要的是引导,不是放任。
父母要在生活中的每个小事上,把是非对错给孩子摆正了。
比如:
“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试着问一句‘能借我玩吗?’,而不是直接抢。”
“你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要勇敢拒绝,说不!”
“咱们说好写完作业再看电视,那就要守信用。”
![]()
是非对错,不是写在课本里,而是刻在父母日常行为里的。
二、责任感与担当
现在的很多家庭,孩子像个“小皇帝”。
玩具乱七八糟,妈妈一句“算了,我来收吧”;
水洒了,奶奶拿抹布跑过去;
作业忘了,爸爸下楼飞奔送到学校。
孩子呢?摊手一笑:“反正有人会帮我搞定。”
久而久之,他们学会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推脱责任”。
长大了,这种习惯会变成“推诿”“依赖”“不动脑子”。你说,这样的孩子将来能独立生活吗?
其实责任感,是需要“被从小赋予”的。
闺蜜家的孩子,谁见了谁夸董事。原来孩子四岁起,就有自己的小任务——吃完饭要把碗放进水槽,玩完玩具自己收好。
刚开始各种偷懒、磨蹭,闺蜜也想过“算了我来快点”。但后来闺蜜发现,如果不忍心让他“慢一点”,他就永远不会懂“做事要负责任”。
的确,孩子得在体验中成长:
没收玩具,下次就找不到;
忘了带水壶,上学就口渴。
别急着去帮,让他知道行为会带来结果。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当孩子犯错时,少说“都怪你”,多说“那我们现在能怎么解决?”这样他才会学会面对,而不是逃避。
责任感不是天生的性格,它是被一次次任务、一次次挫折“练”出来的肌肉。
![]()
三、情绪管理的能力
你是不是见过这样的小孩子,一生气就打人,委屈就尖叫,一遇挫折就放弃。
家长一着急,不是吼就是打:“你再哭,我也哭给你看!” 可情绪被压下去,只会在心里变成另一场“火山喷发”。
一个优秀的妈妈,要特别会管理孩子“情绪”。
比如:
孩子因为积木倒了崩溃大哭,她不会第一时间训斥,而是蹲下来轻轻摸孩子的肩膀:“是不是很失望?辛辛苦苦搭的倒了,肯定难受吧。” 孩子愣了一下,哭声小了。
然后接着说:“要不要我陪你一起再搭一次?” 结果孩子点点头,重新拿起积木。
情绪这东西,压不住,只能教。可以试试这3招,提高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
① 父母先帮孩子“识别”情绪:
“你现在是不是生气?”、“你有点害怕,是吗?”
② 然后“接纳”情绪:
“哭没关系”、“难过也很正常”,但行为有边界,“我们可以哭,但不能打人”。
③ 最后给孩子“出口”:
“可以深呼吸、可以画画、可以来找我说说。”
能管理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平和、更自信,因为他们知道:世界不是完美的,但我能调节自己。
![]()
辣妈语录:
很多父母说:“孩子还小,懂啥呀?” 可等他真的长大,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教养不会从天而降,它藏在父母每天的选择里。
种子如果不播下,就不会发芽;
品德如果不培养,就不会生长。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里,那个温柔又坚定的“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