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孩子来到世上,他最需要的,不是一个正确的向导。
他需要的是一个观众。一个无论他演得是好是坏,都愿意为他鼓掌的第一个观众。
那一声喝彩,就是他未来面对全世界的嘘声时,心里唯一的底气。
![]()
01
你的捧场,是告诉他:你的世界,我看见了。
孩子最开始认识世界,不是通过眼睛,是通过你的反应。
我朋友讲过一件事。他儿子迷上了用积木搭一些奇形怪状的“飞船”,堆得满屋子都是。他一开始觉得,这就是小孩子瞎玩,乱七八糟。
有一次,他加班回家,已经很累了,儿子又献宝一样,举着一个歪歪扭扭的作品给他看。他本想敷衍两句,但看到孩子那双发光的眼睛,他突然换了个问法。
他没说“真棒”,他问:“这个红色的按钮,是做什么用的?它能飞到外太空吗?”
就这么一句话,孩子的眼睛“噌”地一下,亮得像两颗星星。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那个“飞船”的伟大计划。
朋友说,那一刻他才明白,捧场不是空洞的夸奖。
你愿意蹲下来,走进他那个幼稚、混乱但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并且由衷地为他喝彩。
《小王子》的开头,那个飞行员,画了一幅“蛇吞象”的画。所有的大人,都说那是一顶帽子。他们看不懂,也不想看懂。
那种漠视,是孩子感受到的第一场孤独。
你的捧场,就是告诉他:你的世界,我看到了,而且我觉得很棒。这份看见,比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更能滋养一个孩子的灵魂。
![]()
02
你的捧场,是赋予他敢于失败的勇气。
我们总习惯了为成功鼓掌。
孩子考了第一,弹琴得了奖,比赛拿了名次,我们毫不吝啬地赞美。
但当他搞砸了呢?
当他第一次上台表演,紧张得忘了词;当他参加运动会,摔倒在跑道上;当他兴致勃勃地做实验,却以失败告终。
这时候的捧场,才是一个孩子最需要的。
日本花滑选手浅田真央,是冰场上的天才少女,却屡次在奥运赛场上与金牌失之交臂。索契冬奥会,她在短节目中接连失误,摔倒了,排名第16。
全世界都为她惋惜,媒体的标题是“悲情的公主”。
但镜头给到观众席,她的母亲和教练没有一丝责备,眼神里全是心疼和鼓励。
正是这份无言的捧场给了她力量。在第二天的自由滑中,她滑出了近乎完美的表演,完成了八个三周跳,震撼了世界。
虽然最后没拿到奖牌,但她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为成功喝彩,是人之常情。为失败捧场,才是深到骨子里的爱。
它在告诉孩子:结果不重要,你敢于尝试,就已经赢了。有我给你托底,你输得起,也摔得起。
![]()
03
你的捧场,是在他心里,种下一个永不离席的观众。
父母的捧场,最终会内化成孩子自己的力量。
他会慢慢学会,给自己捧场。
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启超,就是一位极会“捧场”的父亲。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出了“一门三院士”。
他给孩子们写了四百多封家书,信里,他从不以上对下的姿态去说教。
他跟学建筑的梁思成,探讨中国古建筑的美。他跟研究考古的梁思永,像朋友一样交流新发现。女儿梁思顺,是他口中“最能干的宝贝”。
他不是在要求他们成功,他是在享受、欣赏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进程。
这种持续的、高质量的捧场,让梁家的孩子,都有一种从容的底气。即便后来时局动荡,历经磨难,他们依然能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坚韧。
因为父亲的那个声音,早已刻在他们心里。
你今天的每一次捧场,都是在孩子心里,建一个永不离席的观众席。将来他一个人面对世界风雨的时候,那个声音会响起来:没关系,你很棒。
你不用做那个,给他指出所有错误的人。
世界对他的要求,已经够多了。
你只要做那个,永远为他亮着灯、鼓着掌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