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0月17日,美国诺唯真邮轮旗下的“RIVIERA”号豪华邮轮,原本计划停靠上海,却因不愿缴纳1167万元的特别港务费,干脆取消了中国段行程,临时将航线转向韩国釜山港。船上1250名游客提前订好的酒店、机票和旅行全成了泡影。
那么,这场中美航运的博弈,到底哪一方的损失更难承受?
![]()
这1167万是怎么算出来的
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抛出新规,从10月14日起,凡是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停靠美国港口时都得额外收取一笔港口服务费。按其标准,每净吨要收50美元,且明确要逐年加码,到2028年这笔费用将涨到140美元。
面对美方这一举措,中方迅速跟进反制。交通运输部也从10月14日同步启动措施,对美国关联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涉及范围很广,不光包含美国企业运营的船舶、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美国本土建造的船舶,连美资持股比例达25%及以上企业旗下的船舶,也被纳入其中。
![]()
收费标准与美国一样走分阶段上涨路线,2025年先按每净吨400元收取,2026年、2027年、2028年将一步步涨到640元、880元,最终在2028年达到1120元。
拿净吨位29175吨的“RIVIERA”号邮轮来说,2025年单次停靠上海港,光这笔费用就得掏1167万元。要是跑满5个航次,一年下来得累计交5835万元。到2028年收费顶峰时,全年费用更是会飙升到1.63亿元。
![]()
可豪华邮轮单次航行的净利润,通常也就200到300万元,这笔费用一扣,基本就把利润啃光了,运营等同于白干。邮轮公司一算账,干脆转头改道,反正韩国釜山港离得也不远,就是苦了船上满心期待的游客。
美国邮轮公司陷入两难
全球邮轮市场的话语权,基本被嘉年华、皇家加勒比、诺唯真这三家美国企业攥在手里,它们合计占据四分之三的份额,而中国市场对它们来说,就是块丢不得的香饽饽。
![]()
2023年全球邮轮接待2.3亿人次,中国贡献了3800万。中国游客还特别肯花钱,人均消费6800元,比全球平均水平高23%。单看皇家加勒比2023年财报,中国市场营收占其海外业务的22%,是增长最快的区域。
可特别港务费一落地,这些美国巨头彻底犯了难。交钱吧,利润直接被啃掉,皇家加勒比5艘长期跑中国航线的邮轮,2025年要交2.9亿港务费,中国区净利润得压缩18%-25%。等到了2028年费用涨满,净利润可能吞掉超四成,搞不好要亏本。
![]()
不交钱就改道?麻烦更大。像“RIVIERA”号那样取消上海行程,游客直接炸开锅,退定金、要误工费的诉求挤爆客服。还有就是,中国游客选邮轮很灵活,你撤了,对手立马补位,市场份额眼睁睁被抢。
航线也不是说改就改的,美企亚洲航线多以中国为核心,如果取消中国港口,行程就会被缩短,吸引力瞬间拉胯,如果改去其他目的地(比如济州、釜山)的话,又要多花航行时间和燃油,成了新的成本负担。
![]()
最严重的是信任没了,现在中国游客选邮轮,最看重“行程稳不稳”“花钱明不明”。美企老取消停靠,消费者转头就选别家,就算以后想回来,再想赢回信任,得砸大钱做营销,还不一定管用。
中国邮轮产业迎来机会
乍一看,美国邮轮公司丢了关键的中国市场,中国部分港口也少了笔业务,好像陷入“双输”僵局。但往深了分析就会发现,这更像是美方亲手酿成的“搬石砸脚”闹剧。
就像前面写的,美国邮轮企业承受的是实打实的痛。而中国这边的短期影响其实可控,反而藏着新机遇。
![]()
虽说个别港口的泊位使用、关联服务收入可能暂时受点影响,但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邮轮市场之一,这份吸引力是内生的,不会轻易消失。美国邮轮撤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很快就被欧洲邮轮公司和快速成长的中资邮轮企业填上了。
过去几年,中国邮轮市场虽增速快,但中资企业一直没太冒头,主要是美欧企业在航线设计、服务经验上占优势。现在情况变了,中资运营的船舶不用交特别港务费,成本优势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
招商维京、渤海邮轮这些本土品牌正抓住机会发力,像爱达・魔都号,2025年暑期上座率超95%,国庆推出的京剧主题航次更是一票难求。业内预计,到2026年,中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能从现在的50%提升到70%。对中国而言,这正是打破外资垄断、提升本土邮轮品牌影响力的难得窗口期。
反制措施打疼了谁
有人觉得中国反制力度不够,理由是美国造船能力仅为中国的1/230,但这种看法没抓住关键,中方反制对象不只是美国制造的船舶,还包括美资持股超25%企业旗下的船舶。
![]()
全球航运大数据公司VesselValue的《2025年全球十大船东国》显示,美国以1164.47亿美元航运资产排全球第四。
高盛的分析戳破了现状,美国船队资产里,40%都被华尔街资本攥在手里。拿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光它手里就攥着160多艘船,背后投资组合规模更是突破90亿美元。至于花旗、贝莱德、橡树资本这些华尔街老牌巨头,在全球海事融资租赁领域更是稳稳占着领先席位。
![]()
在美国上市的船东公司里,美国投资者持股普遍超25%,这意味着不少看似非美资直接控股的船舶企业,其实都在反制范围内。据克拉克森研究,受中方措施影响的国际船舶约3120艘,占全球船队总量的3%。
中国商务部还将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5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而韩华费城造船厂承担着美国约50%符合《琼斯法案》的大型商船建造任务,这一限制对美国造船业是实打实的冲击。
![]()
全球航运市场高度一体,中美这场港务费博弈必然推高全球供应链成本。世界航运理事会测算,中美航运摩擦会让中国输美单个集装箱运费涨600到800美元,美国消费者每年可能多掏3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预计,若单箱运费超1000美元,美国核心通胀率将上升0.2个百分点,而美国当前通胀本就居高不下,根本扛不住这额外压力。
这场博弈表面是港务费之争,实则是美方先挥关税大棒,中方被迫自卫。不能因美方企业、游客受损,就模糊问题根源,毕竟是美方先发动不合理政策。
![]()
原则问题上退缩只会遭更多欺凌,只有让对方感受到对等痛感,才可能迫使其回到理性谈判。中方多次表态“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反制不是报复,而是敦促美方纠错。
若美方能正视中方关切、停止不合理措施,中方愿重回谈判桌,共护全球航运稳定。毕竟全球化时代,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是正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