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真的很有趣。每年黄历关于属相的种种提醒,特别是在特定月份或日子里,总会不经意地闯进生活。我还记得某次在社交平台上,一个属鼠的年轻人发帖说自己在“冲日”当天鼓足勇气出门,结果意外丢了手机,那种感觉既懊恼又哑然失笑。底下留言区一片热闹,半开玩笑地讨论“果然还是不能逆天改命”,当然也有好几个人跳出来说这些只是巧合,生活不可能因为几句黄历上的字就改写。
这么多年过去了,黄历文化在民间的热度似乎没有消退,反而加速进化了。拿运势指导来说吧,从纸质的黄历到手机里随时可以“喊话”的AI小工具,这种延展不光是科技手段的应用,还带着某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几年你可能都在看短视频,曾经冷清的传统风水和生肖运势讲解,现在都能用百万粉丝的数据骄傲地说自己活得不仅好,还活得网红。
南方周末之前有篇报道讲得就很有意思,它捕捉到一类新现象:“短视频年代,生肖运势更加娱乐化,也更加私人化。”它举例说某些账号专门给属鸡的人做一周规划、告诉属兔的朋友哪几个适合合作的人属狗,连面试穿什么颜色该戴什么项链都能手把手教。一方面是生活在复杂信息流中的都市人,越来越需要这种微小的指引,当做一种心理上的仪式;另一方面也让古老的民俗在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消费口味时,悄悄加入了某些“定制化”因素。
不过,别急着就说这东西没用。中国社科院不久前的心理健康报告提到一个数据:38%的年轻都市人其实会每天看生肖运势,或者和同事、同学闲聊一句“今天的星座运势说了啥”。听起来是种无关紧要的小互动,但藏着安全感的诉求,还可能对某些人来说真的起到“脑内滤镜”的作用。就像心理学家钱志龙提过的——生肖运势、星座运势这类东西,某种意义上是人类试图控制未来不确定性的方式。是不是迷信倒在第二层,对于很多现代人,只要它能带来一丝踏实,就足够有吸引力了。
掰开了说,这种现象可能还有更大的情绪背景。社会不确定性变大,城市人的生存压力汹涌,不管是时运问题,还是“今天该不该发邮件”这种小事,只要依赖某个外部框架来提前确认路径,焦虑好像就被塞进了一个稍微紧实的盒子。比起站在路口什么都不知道,显然“当日宜忌”能让人觉得自己至少是有个参考,行动稍微“有准备”。
但这种心态也容易被玩弄。看看网上那些热搜,“本命年穿红避灾”已经是基础操作了,很多商家借势推出各种定制化红色物件,说是可以收回好运。还有些不靠谱的黄历算法公众号,大张旗鼓地卖付费服务,天天教人怎么通过星座、属相选合适的约会人、谈话时间。这些东西没错,但特别容易成为某些人过度依赖的点,仿佛不跟黄历学一招棋就走不动了。还记得2022年婚庆市场的那场小风波吗?不是有对新婚夫妇因为碰上“冲鸡吉日”,直接改日期的档期接受几十倍违约金赔额?当时有媒体评论说,这件事的好在于大家愿意尊重这种传统,坏就在于被逼得更紧、容不得弹性。
当然,日子的选择这件事,可能也并不那么重要。举个国外例子,比如美国那本“农夫年历”,能告诉种粮人哪天适合种土豆,也能指导城市人什么节日做什么配套活动。虽然没黄历这么讲生肖、属相的问题,它也成了一种社会生活的仪式系统,大家照着过,却并没有死板的迷信感。一切的核心可能都是:找到那个让生活感到安全一点的方式。
可黄历文化的表现还是更鲜活,“生肖”本身的符号化能力,能比星座多出太多情感和文化延展。就像著名命理学者李居明从不回避说“风水运势是一种自我启示工具”,它不是用来真的改命或顺天,而是教你在某些特定逻辑里,用吉日的仪式感,把个人行为和心理状态梳理更流畅一点。现代的黄历,应该就该走这样一条平衡路径吧?
最后要说的是,这些运势的火爆,把古老民俗变成了“一种工具”,随时代拷问,随科技升级。它可能从纸质黄历变成了智慧程序与数字化符号,但它仍然遵循的是行动、心理、期待三者围绕一件事工作的模型。从那些短视频上的热门评论里,我们已经看到人们对于这些运势所包含的某种“心理框架”的探索,或许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方式将这种传统语言转化为情绪、计划与体验的结合路径。让我好奇的是,不知道它的下一个动作会走到哪一步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