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机,感觉十个视频里有八个都在说误闯天家,# 误闯天家# 话题播放量直接冲 10 亿,这热度真离谱!
本来是《辞・九门回忆》里 “误入权贵禁地” 的歌词,现在倒成了我们这代人的emo 暗号。
考上名校的吐槽同学都像开了挂,进体制的抱怨连端茶倒水都怕做错,就连挤入精英圈的都在说 站在高处浑身不自在。而把这话题带爆的,居然是个中科院女博士。
![]()
说实话,一听到 “中科院 + 女博士”,我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牛了吧,未来搞研究、拿项目,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
结果刷到她的视频,差点看愣了。
镜头里的人眉头皱得能夹碎纸巾,说话带着点委屈的鼻音:“我这哪是读博啊,根本就是误闯天家,啥啥都跟不上。”
她做了两个关键实验,第一个测启动子活性,结果载体连了半天都没成功,她自己调侃跟给汽车装发动机,结果螺丝拧不上去一样,急得想砸烧杯。
![]()
第二个做 EMSA,解释说就是追踪蛋白和 DNA 互动,可到现在蛋白都没提取出来,实验卡在那儿动不了,每天看着别人的实验数据往上涨,我这儿跟死机了似的,晚上躺床上都在想是不是我太笨了。
比实验更让她崩溃的是英语课。她说老师讲课的时候,自己跟听外星语似的,全程眼神游离,同学都在点头记笔记,我连老师说的关键词都抓不住。
老师抛英文笑话,全班笑得前仰后合,就她一个人僵在座位上,脑子里疯狂翻译,等反应过来大家都不笑了。
![]()
一想到还有 30 节英语课要熬,她就焦虑到失眠:“我真的属于这里吗?是不是我本来就不该来?”
这视频能爆火,真不是什么精英在那无病呻吟、跟咱诉苦。
“误闯天家” 为啥能让这么多人感同身受呢?说白了啊,就是一下子戳到了咱们这代人努力往上爬时的那些烦心事。
表面上看,就是学习或者工作里遇到点小挫折,比如考试没考好、工作任务没完成啥的。
但实际上藏着更深的问题。
咱好不容易拼了老命,爬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却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怎么都融不进去,心里特别慌。
之前总听人说考上名校 / 进了好单位就稳了,现在才发现,哪有什么稳,不过是从一个小考场,跳进了更大的竞技场。这女博士的困境,其实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在原来的环境里,靠做题、靠努力就能拔尖,可一到新地方才发现,游戏规则早变了。
就像她自己说的:“以前考试,只要把知识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现在做实验,没人告诉你标准答案,连错在哪都得自己找。”
这就是精英体系的残酷之处:它只负责把你筛选进来,却不管你能不能适应。从小镇做题家到中科院博士,评价标准早就从答对题变成了搞出新东西,从记住知识变成了创造知识。
我之前认识个 985 研究生,也跟我吐槽过类似的事儿:“以前觉得自己数学好,结果到了实验室,同学用编程跑数据的时候,我还在手动算,人家半天搞定的活儿,我得熬通宵,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会的那点东西,在这儿根本不够看。” 你看,不管是博士还是研究生,这种能力不够用的慌,谁都逃不过。
比起实验卡壳,女博士说的英语课听不懂笑话,更让我共情。有种他们的世界,我进不去的孤独感。
我想起自己刚工作的时候,同事们都聊露营装备、小众乐队,我只能坐在旁边点头,因为我既没露过营,也没听过那些乐队的歌。有次他们聊到某个乐队的梗,所有人都在笑,就我一脸懵,后来偷偷查了半天才知道笑点在哪,可那时候早就没人聊这个话题了。让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这女博士遇到的也是一样。现代精英圈早就有了自己的暗号:学术英语的表达方式、科研圈的小默契,甚至是用专业术语开玩笑的能力。那些从小在国际化环境里长大的人,天然就懂这些;可像我们这样,靠应试一路闯进来的,只能在后面慢慢补。
其实现在回头看,“误闯天家” 哪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啊,不过是我们在 “向上爬” 的时候,必然要经历的慌。
![]()
中科院心理所之前做过调查,近四成新入学的博士都有冒名顶替综合征, 总觉得自己是混进来的,怕别人发现自己不够好。可你想想,能站在那个圈子里,本身就证明了你有多优秀。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我们自己而言,“误闯天家” 的慌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慌就停下脚步。我们不是误闯,是敢闯,敢去更厉害的地方,哪怕一开始会慌,也是在成长啊。
你有没有过‘误闯天家’的时刻?是怎么熬过来的?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