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生态工坊教研基地教研活动
10月28日,青浦区社区教育生态工坊教研基地围绕生态文明教育核心目标,组织开展首次教研活动。活动还邀请了重固镇有关部门领导及居村委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加,了解实际需求,凝聚多方力量。以“理论+实践”模式,为生态工坊后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储备知识、探索路径。
![]()
理论讲堂:明晰社区教育的生态使命
上午的“生态讲堂”是生态工坊教研基地的核心理论学习环节,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责任教授张勇,作《社区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讲座。张勇教授长期深耕环境科学与环境教育领域,主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多项国家级、市级课程建设,著有10余部相关教材著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决策咨询奖、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累计开展生态文明、环境教育、垃圾分类、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讲座300余场。
![]()
讲座中,张勇教授紧扣社区教育场景,从环境问题与社区家庭生活方式切入,精准聚焦社区居民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相关问题,如厨房烧柴、煤、天然气有什么区别等等。后又深刻阐述了社区教育在传播绿色文化、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构建低碳生活共同体中不可替代的“神经末梢”作用。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协同治理案例,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现场互动热烈,生态工坊基地成员围绕社区学校气候变化课程设计等问题与张教授深入交流,为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研学:走进老港见证垃圾“重生”
下午,与会人员前往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在老港垃圾生活科普馆,成员们在导学老师的讲解下,通过现代化展示设备与庞大处理模型,系统了解垃圾从居民分类投递、中转压缩运输到末端“变废为宝”的全链条处理流程。当看到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通过先进的焚烧技术转化为电能、废旧塑料瓶经过再生技术变为崭新的纺织品时,大家切实感受到科技赋能环保与循环经济的巨大价值。随后,成员们参观老港再生能源中心二期,实地察看现代化垃圾处理运作过程。该中心广泛运用自动化、机械化设备与AI智能技术,与传统人工处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让成员们学习到环保科技知识,更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将“科技赋能生态”融入工坊教学,设计出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实践课程。
![]()
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理论学方法、实践找素材”的模式,为基地成员搭建了教研交流平台,既充实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储备,又积累了可用于工坊教学的实际案例。下一步,基地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生态教研体系,推动社区生态文明教育走深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