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入10月下旬的基辅,空气中早已弥漫着凛冽的冷意,街道上行人裹紧大衣匆匆而过。但比低温更令人难熬的,是家中频繁中断的电力供应。
2
10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席卷首都及周边多个区域,千家万户的供暖系统骤然停摆,冷藏设备停止运转,城市陷入数小时的漆黑与寂静。人们尚未从这次能源危机中恢复,仅仅三天后——10月13日,新一轮紧急限电措施再度启动,民众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
3
面对日益恶化的供电形势,能源部长公开表态称当前状况“极其严峻”。正当全国上下期待有经验的技术管理者挺身而出、稳定局面之际,一个重磅消息传出:乌克兰国家能源公司前任总裁库德里茨基被拘捕。
![]()
4
据《乌克兰真理报》10月28日报道,库德里茨基在利沃夫地区落网,罪名是“涉嫌贪污公款”。根据反腐败调查局披露的信息,他在2018年与商人格林克维奇联手推进电网现代化项目期间,合谋侵吞了1370万格里夫纳资金,折合约32.6万美元。
5
耐人寻味的是,次日法院便作出裁定,允许其以恰好1370万格里夫纳作为保释金获得释放。这一数额与指控金额完全一致,引发公众对案件处理方式的高度质疑。
6
需要指出的是,库德里茨基并非普通行政人员,而是长期执掌能源系统运行的技术型高管,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操能力,在业内被视为关键支柱人物。
![]()
7
如今乌克兰电网脆弱如纸,外部攻击或内部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断电。在此紧要关头将熟悉系统运作的核心专家带离岗位,无异于战事激烈时撤换前线指挥官,直接导致能源管理体系出现人才真空,应急响应能力大幅削弱。
8
不可否认,打击腐败应坚定不移,但时机和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年来因战争影响,乌克兰专业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具备全局统筹能力的能源领军人物本就屈指可数,库德里茨基正是其中少有的实干派。
9
寒冬已至,百姓在家中瑟瑟发抖,政府却未优先推动电网抢修和技术保障,反而将一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送进羁押所,这种决策逻辑显然偏离了民生需求的重心,显得轻重倒置。
![]()
10
西方盟友集体沉默的背后,折射出基辅正逐渐流失国际信任
11
库德里茨基被捕事件在国内激起强烈争议,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那些一贯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几乎集体保持缄默。
12
事实上,乌克兰当前的能源体系高度依赖欧盟及其他西方伙伴的支持,无论是输电设备零部件,还是冬季取暖用的燃料储备,多数来自外部援助渠道。
13
德国《柏林日报》一针见血地评论道:“数百万人正在寒冷中挣扎,政府却还在向布鲁塞尔申请援助,此时逮捕负责能源运营的关键人物,无疑是自设障碍。”这句话精准点破了问题的本质:西方不惧乌克兰贫困,真正担忧的是其治理失序。
![]()
14
乌克兰对西方支援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以电网修复为例,大量核心组件需从欧盟进口。就在近期,基辅还向布鲁塞尔提交了一份新的援助请求,希望尽快获得技术设备与财政支持。
15
然而,援助申请尚在审议阶段,乌方却先行拘捕了一位能够有效对接国际能源合作项目的重要协调人。此举难免让外界产生疑虑: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否真的用于重建而非内斗?援助的价值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16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起案件表面上打着反腐旗号,实则暗含政治博弈的影子。早有舆论批评泽连斯基政府存在“选择性执法”倾向,此次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外界对其“政治迫害”的猜测。
![]()
17
法律本应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一旦沦为权力博弈的工具,受损的不只是个体权益,更是整个国家制度的信誉根基。
18
现阶段乌克兰最紧迫的任务,绝非制造轰动效应的司法行动,而是集中力量修复电网、保障居民基本用电需求。民众在严寒中翘首以盼的,不是官员落马的消息,而是屋内的暖气片重新发热、夜晚的灯光再次点亮。
19
倘若继续在危急时刻消耗内部团结,将实干人才排除在外,不仅可能导致西方援助意愿下降,甚至会动摇国内民众对政府的基本信任。
20
越是身处困境,越需凝聚共识、共克时艰。若一味执着于内部清算,最终伤害的只会是本国人民的利益与未来前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