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初衷原本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竟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近日,据封面新闻报道,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某品牌儿童手表的方寸表盘上构建起自己的社交圈,用点赞和好友数量丈量“身价”。
![]()
据悉,该品牌手表设有“轻触加好友”的社交机制,在这个虚拟社交圈里,“主页点赞数”是衡量社交地位的核心指标。点赞数超过60万的账号会被尊称为“大佬”,实现社交层级跃升,拥有“大佬好友位”成为不少孩子眼中的社交资本。在这一机制下,孩子们热衷于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还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
儿童手表设置添加好友等社交功能,为未成年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使用体验,本身无可厚非。只是,我们也要警惕,其设置的互动机制和等级体系,可能会将原本纯粹的儿童社交,异化为功利性的“数字游戏”。按照该品牌手表的“点赞规则”,每个账号每日最多接收3000赞,而要达到60万,至少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据报道,有的孩子为了冲级,会在暑假期间每天花费4-6小时活跃在手表社交圈中。原本可以用来学习、休息、接触自然、同伙伴真实交往的时光,就这样被掷于对虚拟数字的追逐中。
在这种社交机制的语境中,嵌入了一种难称健康的社交观:谁的“网络好友”多,点赞数遥遥领先,谁的社交地位就越高。这种简单将点赞数与受欢迎程度画等号的思维,无疑会对未成年人的社交观形成误导。据蓝鲸新闻报道,一位小学班主任就表示,她观察到班上有学生为了提升点赞数,会刻意讨好同学,甚至出现“互赞联盟”这样的小圈子。
无论是沉溺于数字,为了“刷赞”而违心迎合他人,还是因点赞数不足,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感,都走向了真诚社交的反面。用心、平等交流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也会因此被忽视、冲淡甚至消解。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自我认同感,培养理性、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围绕相关儿童手表产品,网络平台上还出现了账号买卖、代刷点赞、代理运营等灰色操作。提供这些服务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洞悉游戏规则的未成年“小商人”们。他们在家长看不见的视野里进行交易,将好友数、点赞量视为“变现”工具。在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孩子们是否会沉迷于此而耽误学业,又会不会在此过程中形成有偏差的金钱观,都有必要得到社会关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进一步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
就此而言,某些儿童手表的社交功能不仅没有设置有效的防沉迷机制,反而用精心设计的点赞机制、等级体系等,激发孩子的攀比心理,诱导他们长时间投入其中。对此,进一步强化监管、细化规范,让防沉迷机制真正建立起来,对违法违规的产品和服务,该下架的下架,该处理的处理,显然极为必要。比如,及时甄别并处理内嵌不良价值观的产品和服务,对儿童手表的社交功能施加必要限制,合理设定监护人监管权限,都有利于让未成年人以更理想的方式应用相关产品。
总之,儿童手表不该成为“焦虑制造器”,更不该成为滋生攀比心理的“名利场”。商家站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视角打磨产品、提供服务,才是更具社会责任、更符合大众期待的做法。
撰文/任冠青
编辑/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