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北京那边走了以后,国民党那边很快就动起来了。他们组了个治丧委员会,商量怎么安葬的事。选了南京紫金山那块地建陵,因为那边地势不错,还挨着明孝陵,感觉有点历史味儿。
陵墓的设计是吕彦直弄的,整个工程分几期,祭堂、碑亭啥的都得一步步来。委员会还决定在墓前立块大碑,用来标明安葬位置。碑用福建的花岗岩,挺重的,高九米宽四米,底座上刻了波浪和云纹,党徽也加上了,看起来正式。
碑上的字定了十三个:“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国民党里头挑人写这字,找上了谭延闿。他那时候45岁,在党内地位不低,当过国民政府主席啥的,早年还参与过北伐。谭延闿的书法是颜体,写得雄厚有力,正好配这种庄重的场合。党内觉得他合适,就把这事儿交给他。他接了活儿,就把其他工作先搁一边,从1925年4月开始准备。
先是买纸。他从上海找人弄来安徽的宣纸,那种纸吸墨好,不容易晕。每张裁成一米多长的大张,方便写大字。档案里头有记录,买纸花了82块银元。那年头普通工人一个月才挣10块,这笔钱不算小。他每天早上起来,先练字,临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那碑帖结构严实,他练了半个多月,慢慢适应大字的节奏。
6月,谭延闿搬到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地方住,那边安静,没人打扰。他给自己定了几条规矩:早上5点起,洗澡换衣服;吃饭只弄豆腐青菜,不碰荤的;写十张纸就停下来检查,不行的直接撕掉。从7月写到1926年1月,整整半年。用掉的宣纸四百多张,最后挑中第317张。那张字匀称,笔力稳。
每个字高18厘米宽22厘米。他写字的办法是先细笔描边,再大笔上墨,这样控制得准。他儿子后来提过,他用了一根特制的紫檀笔杆,重230克,比普通笔杆重三倍,握着稳当。1925年9月有一次,手腕累了,“葬”字最后一笔抖了,那天20张纸全烧了。他后来加了太极拳,每天早上多练半小时,胳膊更有劲儿。
![]()
碑石1926年11月12日孙中山生日那天立在中山陵祭堂门口。那时候陵园还没全建好。石头从福建运来,水路陆路折腾,中间还耽搁过。刻字的工匠按稿子放大,一笔一笔凿,确保跟原样一样。
1931年陵园第三期完工,碑亭也修了,重檐的,蓝瓦盖顶,三面开门。碑旁边加了“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字,因为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碧云寺移到南京,安放进墓室。那是奉安大典,国民党很多人去了。
谭延闿没在碑上签名字。别人问,他说这碑是党内整体的事,他的名字没必要加。这事儿体现他低调的一面,不想抢风头。国民党那时候内部挺乱,派系多,但他专注这活儿,没卷进去。碑立起来后,陵园成了纪念地,现在去还能看到碑,石头黄了点,但字清楚。2016年南京文物局查过,风化不到一毫米,保养得行。
![]()
谭延闿的书法在国民党圈里有名,他早年是清末进士,字写得好,谭体出名。但他不光写字,还搞政治。辛亥革命后,他当过湖南都督,后来投国民党,帮孙中山整军。1924年国民党改组,他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写碑这事儿,是他后期的事,那时国民党北伐在准备,他一边忙党内,一边挤时间练字。
![]()
中山陵的碑不只是块石头,它代表国民党对孙中山的定位。孙中山推翻清朝,建共和国,三民主义影响大。国民党用这碑强调自己是孙中山的继承者,尤其在北伐前后,统一中国是大事。谭延闿写字的过程,显示出对孙中山的重视,花半年时间,反复改稿,不是随便应付。
为什么写这么多稿?因为碑文得完美。颜体讲究骨力,写大字更难,手得稳,墨得匀。谭延闿平时写小字多,这次是大碑,得适应。他练太极也是为了这个,身体协调才能写好。买宣纸从安徽,选最好的,说明用心。82银元在当时能买不少东西,但他没省。
![]()
不肯落款这点,有意思。书法家通常签名的,留名后世。但谭延闿觉得这碑是为党、为孙中山,不是个人秀。他在国民党里是元老级,但不张扬。1930年9月22日他南京去世,才50岁。死前还忙国民党的事,没留下太多个人东西。
中山陵现在是景点,碑是重点。游客看字,了解历史。国民党迁台后,大陆这边中山陵还是保护着,当文物。谭延闿的字在那儿,提醒人革命那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