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票房垮了!不打磨“热搜画面”,不蹭“女权”,这电影还怎么爆?

0
分享至

舒淇导演首作,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这部备受业内关注的电影,上周六终于登陆中国内地院线。

但到目前为止,票房才两百多万,不仅排片少,上座率更低。



乌鸦周六早上,包场看完,内心非常复杂。

我不想重复“文艺片就是没票房”这种陈词滥调…

我只是感叹,我们的观众就是这样矛盾,一方面骂电影院的片子难看,另一方面其实对多元的影片并不包容。

没有话题度的电影,哪怕它质量不错,也只有扑街的命运…

上周乌鸦推荐的《胡阿姨的花园》如此,这部也是如此…

就算没流量,我还是想聊一聊这部真诚的作品:

女孩



《女孩》的故事很简单。

1988年,台湾基隆。

小丽,是一个内向敏感的女孩。

爸爸爱喝酒,每天都是喝得烂醉回来,看谁不顺眼就揍一顿;



妈妈默默忍受,打几份零工,但有时心态崩了,也拿小丽撒气;



妹妹倒是整天乐呵呵的,还很会撒娇,因此得到母亲的偏爱…

小丽是这个家最不受待见的,在家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她想逃离,直到她遇上了班上的转学生莉莉…

有钱的莉莉带她翘课,换上成熟的衣服,化上妆,学抽烟,去唱歌蹦迪…



这是一部极具舒淇自传色彩的剧情片。

电影里有很多片段都来自她真实的生活经验,主人公名字林小丽,就来自舒淇的本名林立慧。

和电影里一样,舒淇出生在台湾一个底层家庭。

生她时,妈妈才18岁,小孩生小小孩,根本不懂怎么教孩子。

舒淇小时候经常挨打,她从小就很会察言观色,爸爸妈妈如果心情不好,千万不要惹他们,躲得远远的,没有存在感最好。

有时候,听到爸爸开摩托车回来的声音,开铁门的声音,她就已经开始害怕发抖了…



她想逃离,于是十三四岁去餐厅端盘子、摆路边摊、当录影带店的店员…

十五六岁干脆离家出走,故意化浓妆、穿高跟鞋,骑摩托车摔得满身疤痕…

一个不被关爱的孩子,这些行头仿佛是就是她的铠甲,替她壮胆,仿佛只有这样特立独行,才能向这个世界叫板,才拥有走下去的力量。

多年之后,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说:那不是叛逆,那只是在找生存方法。



这部电影还原了舒淇的童年创伤,和她如何觉醒,逃出原生家庭的过程。

导演审美在线、叙事流畅,作为一部首作,已经让人相当惊喜。

故事并不算新鲜,但镜头里充满了丰富的生活细节,让这个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比如潮湿的南方,电风扇永远开着,吃饭时一家人习惯把报纸垫在桌子上,报纸总被风吹起…



比如,家里角角落落,总是堆着妈妈做的手工,有时是手工花,有时是珠串,她手里总是在忙着,那是一个女人帮补生计的证据。



再比如,小丽因为没吃早饭而晕倒,从医务室醒来,眼前的天花板从模糊到清晰,上面原来还爬着一只蜘蛛。

电影里好有几处镜头处理,都是这样,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

这不就是人到中年,回忆起遥远童年的感受吗?有时记忆是那么真切,有时却又变得看不清…



片中的几场家庭暴力,也因为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显得特别真实。

比如,爸爸打妈妈,妈妈躲进女儿的房间,爸爸扔来的剪刀,就深深地扎进了门里。



还有夫妻间的性暴力,男人突然把女人按倒在床上,女人甚至没有反抗,是吓蒙了,还是已经习惯了?

很难得,在内地大银幕上看到如此大胆的表达,看得人大气不敢出,又细思极恐。



而对女孩小丽,舒淇却不愿意直接拍爸爸打女儿的画面。

一来,她觉得小演员本身已经非常入戏,不想让女孩留下心理阴影。

二来,她想通过创造环境声音,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小丽的恐惧。



比如,狗在黑暗的小巷里吠叫的声音,摩托车回家停车的声音,她父亲上楼梯时腰上的钥匙响亮声,醉醺醺的步伐和喃喃自语的声音。

女孩躲在衣柜里,隔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膜,听着危险慢慢接近…

黑暗中的恐惧,慢慢使女孩的心跳加速…

观众也会沉浸在同样的恐惧中,感到无法呼吸。





影片的影像风格,看得出来深受侯孝贤导演的影响(甚至还有多处致敬)。

虽然是如此痛苦的故事,但电影始终克制,没有营造狗血的冲突和高潮,更像是一系列生活片段的串联,情节被弱化,情绪和氛围成为主导。







事实上,舒淇当导演这件事,也是侯孝贤建议的。

早在2010年前后,侯孝贤就问过她想不想当导演,几年后,又旧事重提,并鼓励她:你可以自己写剧本,从你最想表达的内容开始。

从那以后,舒淇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剧本创作之路。

直到2023年,她在参加完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工作后,开车去了米兰,找了间酒店,闭关写了13天,完成了剧本的最终修改。



舒淇和侯孝贤

“剧本写得像散文小说”,这是本片摄影指导余静萍看后的第一感受。

舒淇会详细地描述场景天气是怎么样,草地、湿气、云是怎么样,风从哪里吹过来…这也给了余静萍明确的方向和发挥的空间。

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极具风格的影像美学,有那个年代常常会有的一种铁锈味,中国南方特有的闷热潮湿感。







当然,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它有不少缺点。

正如很多影评人说的,家暴的叙事太陈旧,也太片面、刻板了,二十年前的“安家和”都比它深刻。

还有很多支线人物,如爸爸的老板、妈妈的客人、小丽的男同学,他们的情节看起来毫无作用,不太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

小丽的有钱朋友莉莉,也很工具人,还有点超现实,我一度以为她是小丽幻想出来的…





但影片的私人属性,让我不忍心苛责。

在这个人人追逐短视频的时代,这部电影的节奏或许会让不少观众感到缓慢,甚至昏昏欲睡。

但它却以一种近乎执拗的方式,坚持着真诚的表达。

它不刻意算计哪些场面能成为“热搜”,不刻意堆砌“正确”的女性议题,也不为了迎合舆论而说教…

在当下这个喧嚣而紧绷的舆论场里,这份不讨好、不妥协的创作姿态,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难得。



而在我看来,这即便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依然有几个情节,让我联想了很多…

一个是,有一天小丽忘记带便当上学,母亲于是换衣服化妆,打算送去学校。

但这个行为激怒了丈夫,因为在男人眼里,老婆什么时候化妆,必须他说了算,你主动化妆,就是骚,要勾引别人…

他于是对她施暴…

而当女人带着一身的屈辱,赶到学校,把女儿叫出教室,她当着所有人的面,上来就给女儿一个耳光。



刚刚在和男人的冲突中,她选择隐忍,但面对比自己更弱的女儿,她毫不留情地挥刀…

这让我想起,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的“国民性”:我们自己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男权社会里,男人一层欺压一层,到了最底层的男人,他还有比他更卑微的妻子,而他的妻子还可以虐更弱的孩子…

掌握了一点权力,就想作威作福,这就是人性。





其次是,父母的偏心。

电影里,小丽的妹妹娇憨贪玩,也有孩童的冷漠无情,她仿佛天生钝感,可以轻易地生存于父母终日争吵的环境。

她嘴甜,很会哄妈妈,向妈妈撒娇,和小丽形成鲜明对比。

舒淇说,妹妹角色的灵感来自她的侄女,侄女很爱撒娇,母亲很吃这套,特别宠她。

抛开隔代亲这一层,两个女儿,一个会撒娇会道歉,对终日为生活奔波的母亲来说,确实是安慰,而内向寡语又倔强的那一个,自然吃亏,哪怕她明明做了很多事…

舒淇长大后问母亲,为什么以前要这样虐待她,母亲只是淡淡地说:谁让你总是哭啊。

这句话,在电影里也有出现,换成了“谁让你老是哭丧着个脸”…



我年轻的时候,曾天真地以为,父母对孩子的爱,理所应当是均匀的,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会偏心呢?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才渐渐读懂生活的另一面: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哪怕在至亲之间,有时候也真的要看缘分。

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无形中的牵引,是情感天平的悄然倾斜。

我慢慢懂得,偏心才是人之常情,是未经修饰的本能,真正难做到的,是一碗水端平。那需要时刻的自我审视,需要清醒的觉察。



而我觉得,舒淇最大胆的,是拍出了亲子之间的无法理解。

当小丽对母亲喊出“你离婚吧,我们一起走”,你以为妈妈会感动落泪,变成女性理解女性的叙事吗?

并没有,妈妈选择了沉默,她非但没有感激女儿的共情,转头就决定把她送出家门。

似乎潜台词是:忍不了的人是你,你才是该离开的那个。





而电影的最后,成年后的女儿再次回到家中。

母女之间的对话,仿佛被隔在了两个世界。

女儿依然执着地追问:“你过得好吗?”“你知道我过得好吗?”

她试图贴近母亲心底那条隐秘的河流…

而母亲,却总在言语间闪躲,绕开话题…

她不敢聊,更怕聊下去,会泄露那一生都难以直视的、沉甸甸的不堪。

敏感的女儿,面对的是一个必须活得粗糙、才能把日子过下去的母亲。这样的相遇,注定是一场错位的对话。

原来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懂得,如此艰难,也如此珍贵。



光是以上这些表达,作为一部导演首作,已经非常难得了。

当然,都说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有“新手红利期”,因为一个人哪怕再不擅长表达,讲自己的故事,都会讲得特别动人。

第二部作品,才是真正的考验和挑战。

那么舒淇导演,请继续加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国民党主席位置坐稳,郑丽文摊牌了:两岸不回归和平,其他是侈谈

国民党主席位置坐稳,郑丽文摊牌了:两岸不回归和平,其他是侈谈

boss外传
2025-11-07 02:00:03
职场无间道?医院偷拍事件:最寒心的从不是私事,是身边人捅刀

职场无间道?医院偷拍事件:最寒心的从不是私事,是身边人捅刀

俯瞰江苏
2025-11-07 13:48:04
郭美美,一个“自信而努力”的前科人员

郭美美,一个“自信而努力”的前科人员

关尔东
2025-11-07 16:28:15
马姆达尼赢得大选,戳中了西方“一人一票”式民主制的死穴

马姆达尼赢得大选,戳中了西方“一人一票”式民主制的死穴

壹家言
2025-11-07 11:19:25
10亿播放量歌手上音综被淘汰,评委常思思:你为什么不用自己大爆歌来参赛呢

10亿播放量歌手上音综被淘汰,评委常思思:你为什么不用自己大爆歌来参赛呢

极目新闻
2025-11-07 11:13:40
民进党气炸了!联合国秘书处要求民进党代表国籍一栏写中国!

民进党气炸了!联合国秘书处要求民进党代表国籍一栏写中国!

小企鹅侃世界
2025-11-07 12:04:55
云南七旬老人带一岁孙子住院,多名爱心网友捐款,乡政府:正为其办低保并申请补贴

云南七旬老人带一岁孙子住院,多名爱心网友捐款,乡政府:正为其办低保并申请补贴

极目新闻
2025-11-06 22:38:10
耿爽:既然美方直接点名,那我也就不再含蓄了

耿爽:既然美方直接点名,那我也就不再含蓄了

政知新媒体
2025-11-07 08:37:46
曾狂言台积电领先大陆三十年的张忠谋现在厚脸皮求大陆给稀土

曾狂言台积电领先大陆三十年的张忠谋现在厚脸皮求大陆给稀土

荆楚寰宇文枢
2025-11-07 21:52:53
40岁女医生曾琦的日常工作被披露!一天“精准卡点”的战斗模式…

40岁女医生曾琦的日常工作被披露!一天“精准卡点”的战斗模式…

火山诗话
2025-11-07 11:46:47
果然不出所料,美媒:福建舰不如尼米兹,空中作战仅有60%

果然不出所料,美媒:福建舰不如尼米兹,空中作战仅有60%

有范又有料
2025-11-07 17:15:09
上海人狂喜!百米“翡翠山”官宣,魔都真要造山了!

上海人狂喜!百米“翡翠山”官宣,魔都真要造山了!

GA环球建筑
2025-11-07 12:16:56
佩洛西宣布退休计划,特朗普回应:她是个邪恶的女人,退休对国家是大贡献

佩洛西宣布退休计划,特朗普回应:她是个邪恶的女人,退休对国家是大贡献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07 12:56:30
一句话炸掉5000亿美元市值!OpenAI紧急“救火”

一句话炸掉5000亿美元市值!OpenAI紧急“救火”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07 18:19:04
强烈建议:今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禁止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和加油

强烈建议:今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禁止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和加油

杨哥乒乓
2025-11-07 19:45:29
巴西可能没救了

巴西可能没救了

虚声
2025-11-06 20:45:05
军事专家:福建舰让一些国外决策者变冷静了

军事专家:福建舰让一些国外决策者变冷静了

环球网资讯
2025-11-07 15:47:09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被查

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被查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7 20:23:03
以色列用混凝土浇灌哈马斯隧道,150多名武装分子绝无生还可能

以色列用混凝土浇灌哈马斯隧道,150多名武装分子绝无生还可能

环球热点快评
2025-11-07 22:07:55
老板开8500月薪在某平台招聘新人,竟被系统警告:建议降到8000以下

老板开8500月薪在某平台招聘新人,竟被系统警告:建议降到8000以下

风向观察
2025-11-07 20:04:38
2025-11-08 04:51:00
每日一见 incentive-icons
每日一见
体会情感,感悟心语,享受生活。
7067文章数 62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娱乐要闻

王家卫的“看人下菜碟”?

头条要闻

奥巴马意外现身 庆祝胜利

头条要闻

奥巴马意外现身 庆祝胜利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财经要闻

荷兰政府: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数码
手机
本地
艺术
公开课

数码要闻

受AI热潮推动 全球DRAM内存价格暴涨172% 创下历史新高

手机要闻

小米17 Ultra:潜望镜头已清晰!小米17系列:销量已突破200万!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艺术要闻

地球的巨眼?亚洲第一铜矿藏190层深渊,能吞下59个西湖!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