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刚过,电影市场就掉进了冰窟窿。整整一个月,全国总票房不到一个亿。不是观众不给机会,是片方自己把门关上了。
陈坤、黄晓明、姚晨、张子枫、舒淇……一水的明星阵容,配上知名导演,结果呢?
《旁观者》上映五天撤档,硬着头皮再上,两天票房90万;《下一个台风》全明星女性群像,两个周末加起来不到500万;舒淇自导自演的《女孩》,拿了釜山最佳导演,国内观众用脚投票,200万都嫌多。
![]()
这不是偶然,是国产电影集体失语的必然结果。
曾几何时,《我的姐姐》靠真实情感打动8600万人,票房8.6亿;《河边的错误》以文艺气质撬动3亿市场。那时观众愿意为真诚买单。
可如今,电影人似乎忘了:观众进影院,不是为了看明星打卡,而是为了被故事击中。
现在的国产片,要么沉溺于自我表达,拍些连自己都说不清的“作者电影”;要么堆砌明星、空喊口号,内容却空洞如纸壳。
《阳光俱乐部》打着喜剧旗号,观众看完却笑不出来;《寻她》直接临阵脱逃,连上映都不敢,这不是市场冷,是片子太虚。
![]()
更荒诞的是,不少电影还在玩“电影节镀金,国内扑街”的套路。海外拿个奖,回国就当卖点,仿佛釜山或戛纳的认可能自动兑换成票房。
可普通观众谁在乎你拿了什么奖?他们只关心:这电影值不值35块一张票?
而影院也陷入恶性循环:没大片→没人来→排片少→新片更不敢上→市场更冷。曾经周末全家看电影是常态,现在连情侣约会都首选密室逃脱或露营。不是大家不爱电影了,是电影先抛弃了观众。
有人说,短视频冲击了电影。
可《奥本海默》全球爆火时,人们照样排队三小时;《年会不能停!》去年靠口碑逆袭,证明好内容永远有市场。问题不在媒介变迁,而在创作者是否还愿意俯身倾听普通人的心跳。
![]()
现在的电影人,太多活在圈层里:写剧本靠大数据关键词,选题跟风“女性”“原生家庭”“小镇青年”,却从没真正走进过菜市场、出租屋、工厂车间。于是拍出来的“现实”,全是悬浮的台词和精致的苦难,观众一眼看穿:你在演我,但你根本不懂我。
观众其实一直都在等。等一部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走出影院后还想和朋友讨论的电影。他们喊得最响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有好电影,我就去看。”
![]()
可惜,这句话成了电影行业最大的讽刺,因为太多人忙着开会、融资、蹭热度、冲奖项,却忘了电影最原始的功能:讲一个让人信、让人疼、让人忘不了的故事。
国产电影没救了吗?不,它只是病了,病在傲慢,病在脱离,病在把观众当流量,而不是人。
解药其实很简单:放下明星包袱,扔掉获奖执念,回到生活里去,拍点真东西。
否则,别说一个亿票房,连观众最后那点耐心,也要耗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