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这个在秦汉时期深刻影响中国北方历史进程的游牧民族,其历史源由非常复杂,它既是民族名称,也是部落联盟国家称谓,它绝非由单一的一个民族形成,而是融合了众多族群,跨越了漫长时空,充满了迁徙与征服的复杂历程。它的形成、崛起、鼎盛与最终的消逝、融合,是欧亚大陆古代历史中,民族大迁徙和文明碰撞交融的缩影。
![]()
“匈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逸周书》,有“商朝正北空同,戎翟、匈奴、楼烦,良弓为献”。《山海经》《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书籍也有记载。有人认为“匈奴”之名有“凶恶奴隶”之说,“匈(xiong)”为“猃狁(xiǎn·yǔn)”拼音的快读,“奴”则有蔑视、歧视、看不起的意思。;
![]()
在《说文解字》中描述,“匈”指的是外膺内胸,啌气所冲;“奴”是“呼喊”“喊叫”,源自古代北方戎、狄萨满祭祀习俗中的“叫天”表达方式,萨满用“呼麦”和“巫啸”的方式模仿大自然中动物的各种声音,并运用到祭祀过程中以通神灵,这种行为被记录下来之后就为演变“匈奴”。故而“匈奴”可以理解为“胸呶”,从胸中发出呼喊的声音。
![]()
匈奴之名在一定意义上源于汉语“穹庐”。在郭茂倩编著的《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qióng lú)”指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毡帐,呈圆顶向下铺展延伸,形成一定的空间用来召开会议,聚餐休息,游牧、出征拆解迁徙的居住工具居住,穹庐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场所。
![]()
“匈奴(xiong·nu)”也称“凶奴”,“凶”指的是凶悍、厉害、破坏性极大的意思,“奴”指的是奴隶,低劣、野蛮、也指屈服、臣服等。中原汉人统一将草原少数民族称之为“胡”,因而匈奴也归类于胡人。
![]()
“穹庐”源于“穹庐”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经常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只有见到毡帐,才能找到他们,久而久之,说起“穹庐”,就想起草原游牧民族。再者“穹庐”与“匈奴”读音相近,后来逐渐就演变为“匈奴”。
![]()
匈奴作为北方最为强大的游牧部落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到了秦汉时期,成为最为强大的边患,并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至魏晋漫长的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边境,并且屡屡侵入中原,掠夺粮食,人口、牲畜等财物,成为中原王朝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