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至,寒风渐起,万物收藏。2025年的立冬节气落在11月7日,但养生防寒的准备工作从此刻就该提上日程。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气候的转折,更是人体需要调整适应的重要节点。民间素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此时做好养生功课,能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今日就为大家详细梳理立冬时节必做的4件事和需要避免的4个禁忌,助您平安度过寒冬。
![]()
**立冬必做4事:蓄积能量好过冬**
第一件大事当属科学进补。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后人体阳气内敛,新陈代谢减慢,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但进补绝非大鱼大肉那么简单。根据体质差异,阴虚者宜选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阳虚者适合羊肉、桂圆等温补之物;而气虚人群则可用黄芪、党参煲汤。特别推荐一道立冬养生汤:将当归、枸杞、红枣与乌鸡同炖,既能补血养颜,又可增强免疫力。广东地区的"三冬汤"(冬瓜、冬菇、冬笋)也是应季佳品,清淡又养生。切记进补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补导致上火。
![]()
第二件要事是调整作息。冬日昼短夜长,人体生物钟需要相应调整。最佳入睡时间应提前至晚上10点前,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有条件的可以在午时(11点至13点)小憩20分钟,这不仅能缓解疲劳,还符合中医"子午觉"的养生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冬季起床不宜过急,尤其是老年人,醒来后最好在床上活动四肢再缓慢起身,避免心血管意外。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冬季保持规律作息可降低30%感冒几率。
第三件关键事是适度运动。很多人误以为冬季就该停止户外活动,实则相反。适当运动能促进阳气生发,增强抗寒能力。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传统功法,或是快走、登山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最好选在阳光充足的上午9-11点,避免清晨雾气重时外出。运动前后要充分热身,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跟踪调查显示,坚持冬季锻炼的人群,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比久坐人群低45%。
![]()
第四件常被忽视的事是心理调适。冬季日照减少,容易引发季节性情绪失调。建议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书法、插花等静态爱好。家中可增加暖色光源,听些欢快音乐。特别要提醒的是,年终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每天可进行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这对缓解焦虑效果显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表明,立冬后心理咨询量通常增加20%,提前做好心理防护尤为重要。
**立冬4忌:远离健康隐患**
首忌盲目秋冻。民间虽有"春捂秋冻"之说,但立冬后气温骤降,继续"冻"下去极易引发感冒、关节痛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头、颈、腰、脚四个部位的保暖。老年人外出最好戴帽,女性避免穿露脚踝的裤子。南京市中医院的统计显示,立冬后因受凉就诊的患者增加35%,其中多数是因为没有及时增添衣物。
二忌紧闭门窗。冬季很多人习惯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污浊,病菌滋生。正确做法是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建议在阳光充足的正午时分通风,既可换气又不至于使室温骤降。使用暖气的家庭,可以在室内放置一盆水或加湿器,保持40%-60%的湿度。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表明,通风不良的家庭,冬季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是经常通风家庭的1.8倍。
![]()
三忌过度出汗。有些人认为冬季运动要大汗淋漓才有效果,这其实是误区。中医认为"冬主闭藏",出汗过多会导致阳气外泄。建议选择强度适中的运动,如果出汗要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泡脚水温控制在40℃左右,时间不超过20分钟,避免大汗伤津。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团队发现,冬季过度出汗的人群,次年春季更容易出现疲劳综合征。
四忌辛辣刺激。冬季人们偏爱麻辣火锅等重口味食物,但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尤其是有慢性胃炎、痔疮等疾病的人群更要忌口。烹饪方式宜选炖、煮、蒸,少用煎炸。可以多吃萝卜、白菜等当季蔬菜,它们既能清热生津,又富含纤维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指出,冬季消化道出血病例中,60%与过量摄入辛辣食物有关。
![]()
**特殊人群的立冬养生要点**
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心脑血管防护。除常规保暖外,建议晨起后喝杯温开水,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的数据显示,立冬后老年人心梗发病率较平时上升25%。
孕产妇群体在冬季需防范流感,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上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多吃含铁食物预防贫血。室内要保持适宜温度,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的临床观察发现,冬季适当补充维生素D的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降低40%。
![]()
儿童保健重在预防呼吸道疾病。家长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督促孩子勤洗手。饮食要均衡,保证新鲜果蔬摄入。体质弱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等预防性中药。中国儿童健康中心的统计表明,立冬后儿科门诊量通常增加30%,提前预防至关重要。
职场人士要警惕"办公室综合征"。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眼睛疲劳。建议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多喝温水,桌上可放置绿植净化空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提示,使用电脑的上班族冬季适当补充叶黄素,能有效缓解视疲劳。
**立冬民俗与养生智慧**
我国各地立冬习俗丰富多彩,其中蕴含深厚的养生智慧。北方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饺子形似耳朵,吃饺子寓意保护耳朵不受冻,面皮包裹馅料的烹饪方式也符合冬季饮食应温热柔软的要求。南方则盛行吃赤豆糯米饭,红豆补血,糯米温补脾胃,是典型的冬季养生食品。
福建地区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家家户户炖煮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这四味中药组合,被誉为"妇科圣药",其实对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都有良效。浙江一带习惯在立冬这天吃核桃、黑芝麻等坚果,这些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对预防皮肤干燥、保护心血管十分有益。
山西民间立冬要"迎冬",举行祭祀仪式后分食羊肉。现代营养学证实,羊肉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确实是冬季御寒佳品。而湘西土家族则会在立冬制作糯米甜酒,这种发酵食品含有多种益生菌,能促进消化吸收,特别适合冬季肠胃功能减弱时食用。
![]()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新内涵。比如古代立冬要"藏冰",以备来年消暑;如今演变为提醒人们注意食物保鲜,冬季同样要防范食源性疾病。古人立冬停止劳作的规矩,现在可理解为提醒上班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立冬养生既要传承传统智慧,又要结合现代科学。比如过去强调"早卧晚起",现在我们知道关键是要保证充足睡眠;传统认为冬季不能洗澡,实际上适当清洁反而有利于健康,只需注意保暖即可。将古今养生方法有机融合,才能收获最佳效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觉得传统节气与自己无关。实则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结晶,其中的养生原则至今仍具指导意义。立冬时节,不妨稍作停留,按照自然规律调整生活节奏,用心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这"做4事,忌4事"的原则,就能让整个冬季过得温暖又安康。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从立冬开始,让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暖花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