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在决定立哪个儿子为储君的过程中,是比较纠结的,即使在写下立储诏书的当天,都还在纠结,而他最终选择了第四子奕詝,也就是咸丰为储君,是因为咸丰的老师在背后推动。
清朝自雍正以后,采取的是秘密立储制度,所以道光帝立哪个儿子为储君这个事情,他是没办法和大臣商量的,甚至都不能在大臣面前表露出任何倾向,一切只能皇帝自个儿反复权衡,最终做决定。
这种制度可以避免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大打出手,也能避免皇子与大臣勾结,形成派系,进而产生复杂的权力斗争。
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皇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烈度低了很多,斗争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隐晦。
![]()
咸丰帝画像
虽然皇子们以及他们背后的支持者不知道皇帝最后会立谁为储君,但还是可以争一把,提高成功的概率的。
具体地来说,就是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也可以叫表演,以获得皇帝的认可,增强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以求得在立储之事上的优势。
道光帝晚年的时候,他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儿子分别是第四子奕詝,第五子奕誴、第六子奕䜣、第七子奕、第八子奕詥、第九子奕。
其中,奕、奕詥、奕年纪太小,首先被排除在外。
而奕誴这个人性情浮躁,行为轻浮,并不受道光帝喜欢,后面直接被过继给道光帝的三弟、已去世的惇亲王绵恺为嗣子,由此彻底和储君之位无缘。
这个时候,有资格争夺储君之位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了。
从个人性格和能力来看,奕詝的性格稳重好静,但才华一般,而且因坠马受伤,留下后遗症,成了跛脚。
而奕䜣天资聪慧,能文能武,史书说他“天资颖异”,性格上活泼好动,有胆略。
正常情况下,奕䜣无疑就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但有一个人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就是奕詝的老师杜受田。
杜受田在道光三年考中科举,成绩是殿试二甲第一,最初担任詹事府中允,充任山西学政,从事教育工作。
1854年,他被调入上书房工作,所谓上书房就是清朝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杜受田就这样成为了皇四子奕詝的老师。
按照咸丰帝自己的说法,杜受田作为老师,在学业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教会了他很多知识,他因此受益良多。
也正是因为杜受田的工作出色,因而深受道光帝的信任。
从此以后,杜受田的仕途开始平步青云,后来杜受田升职为内阁学士后,道光帝还特意让他不必去内阁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奕詝的教育上。
而奕䜣的老师卓秉恬也是个厉害角色,他把奕䜣教导得十分出色,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
![]()
杜受田画像
但在道光帝晚年的时候,为了争夺储君之位,杜受田出招了。
他深知奕詝在才学和武艺上绝对是比不过奕䜣的,要想成为储君,就只能在别的方面下功夫。
在古代社会,相较于个人才学来说,儒家推崇的道德观和品德更加重要,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仁孝”就是其中的核心之一。
杜受田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使得奕詝在储位之争中取得了略微领先的优势。
怎么样才能不经意地在皇帝面前展现出这种品质呢?
有一次,道光帝带着儿子们在南苑狩猎,实质上是想考察儿子们的武艺水平,杜受田立即抓住机会,他告诉奕詝:
“一会儿狩猎开始的时候,你就坐在那里,千万不要去参与,也不要放一枪一箭,若皇帝问起,你就说,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鸟兽繁衍哺育的时间,我不忍心伤害圣灵,而违背天地和谐,况且我也不愿意用弓马骑射这类技能的短暂优势,与诸位皇弟争强斗胜。”
说完之后,杜受田进一步叮嘱道:“四皇子你只要按照这番话应答,定能符合皇上心意,这是关乎你一生荣辱的关键时刻,你一定要牢记于心,不可疏忽。”
狩猎开始后,奕詝果然坐在一边,哪儿也不去,最后啥猎物都没打到。
事后,道光帝问他,奕詝完全按照杜受田教他的回答,道光帝听完,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十分高兴,当场表扬道:“此真帝者之言。”
虽然奕詝得到了道光帝的表扬,但奕䜣有真才实学,道光帝也非常喜欢,所以在立储一事上依然很纠结,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后来道光帝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再次召见诸位皇子,想再考察他们“文”的方面。
当时,奕䜣能文能武,奕詝的才学远不如他,根本没有任何胜算,杜受田再次另辟蹊径,他跟奕詝说:
“皇上此次要考察皇子们对时政的见解,在皇上考察询问时,你若是按照常规办法,条陈时政,对上六皇子必无胜算,要是皇上提到自己老年多病,怕是做不了多久的皇帝这件事时,你唯有伏地流涕,以表达孩子对父亲的敬爱依恋就够了。”
后来奕䜣面对皇帝的考察,对答如流,而轮到奕詝时,道光果然表露出自己年老多病,活不了多久,担心江山社稷这事儿。
奕詝按照杜受田的办法,跪地让痛哭流涕,然后哭着说:“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万民之幸,儿臣之幸也。”
道光帝听完,顿时心里一暖,认为奕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在这种温暖的亲情加持下,道光帝开始倾向于奕詝。
然而,即便如此,道光帝的内心依然十分纠结。
为什么说他纠结呢?
![]()
咸丰帝画像
1846年,道光帝决定立储时,他提起笔,在谕旨上写着两行字:“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首先,在立储诏书上同时写下两个人的名字,是非常罕见的,要知道,在此之前,清朝的几代皇帝在秘密立储时,诏书上都是只有一个人的名字。
其次,包封这份诏书的第一层黄纸上有道光帝的签名和时间,上面写的是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即1846年8月7日。
装这份诏书的木匣子外侧贴着封条,上面也有道光帝的签名和时间,封条上的时间写的是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即1846年8月8日。
这说明,道光帝即使写下立奕詝为太子的诏书后,都还在纠结,没有下定最后决心,所以没有将诏书作最后封存。
他一直纠结到第二天,才最终下定决心,于是在封条上签名,将诏书装进木匣子封存。
道光帝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奕詝呢?
因为清朝是秘密立储制度,所以道光帝做选择时的考虑,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第一,杜受田为了让学生奕詝成为太子,费尽心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另辟蹊径,让奕詝展现出“仁孝”的一面,从品德方面取得优势。
第二,奕詝的性格其实和道光帝是非常相似的,这对父子都属于那种循规蹈矩、谨慎、好静的人。
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皇帝往往喜欢选择“类己”的那一个,比如唐太宗就曾经一度想选择类己的李恪为太子,后来因为长孙无忌反对才作罢。
杜受田在帮助奕詝成为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肯定还做了不少事,可以说是奕詝的恩人。
这一点,从咸丰帝登基后,对待杜受田的态度就能看出。
咸丰帝登基后,杜受田第一时间被重用,他被为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咸丰帝对他言听计从,奉若生父。
杜受田死后,咸丰追赠他为太师大学士,谥号为文正,太师大学士是最高等级的追封,文正这个谥号也是最高规格,可见杜受田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