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慈安太后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在死前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九日,“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有类肝厥,不能言语”,应视为现代医学的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另一次是同治八年(1870年)十二月四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厥逆”是脑供血不足造成的,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遗留病症。
![]()
这些情况说明慈安太后患有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这次,由于慈禧太后生病,慈安太后一人独理朝政,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却是“肝阳上亢”,血压可能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由此认为:慈安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二是慈禧太后逼死或毒死说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权欲极重,慈安太后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相安无事。光绪七年(1881年)初,慈禧太后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太后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太后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太后气愤异常,又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
另据《崇陵传信录》记载: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太后,要她监督慈禧太后。如慈禧太后“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朴实敦厚的慈安太后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太后并当着慈禧太后的面,将此遗诏烧掉。阴险毒辣的慈禧太后表面上对慈安太后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加上在诛杀内监安德海和同治帝选后事件上的矛盾,慈禧太后借机向慈安太后进献食物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2.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812-1855年):原满洲正蓝旗,后抬满洲正黄旗,刑部员外郎博尔济吉特•花良阿之女。姿色艳丽,文静娇美,温婉可人。
道光五年(1825年)四月,参加八旗选秀入宫,深受道光帝的宠爱。赐号静贵人,意为“静穆”“肃静”。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因孕晋封为静嫔。十月,生皇次子奕纲(夭折)。次年正月,诏封静妃。从贵人到嫔再到妃,博尔济吉特氏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这样的晋升速度,在整个道光朝的后妃中都极为罕见。册文说她:“兰蕙秉心,帨鞶谨度,瑶筐佐绩。入桑馆以宣勤,镠简腾华,侍萱闱而受祉。兹仰承皇太后慈谕,晋封尔为静妃,锡之册印。尔其祗膺茂典,弥彰雝肃之风;式迓蕃厘。益懋芬芳之德。”
![]()
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怀孕四个月时流产。自此,静妃有血虚的表现,再加上接连的生育,致使她气虚体亏,多次生病。次年十一月,生皇三子奕继(夭折)。道光十年(1831年)十二月,生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非皇后所产之女封为固伦公主,足见道光帝对她宠爱之深)。道光十二年(1833年)十一月,生皇六子奕䜣(即恭亲王)。道光十三年(1833年)八月,晋升为静贵妃。册文说她:“和顺宅衷,温恭蕴性。当宫闱之初侍,勤内政而度协珩璜;暨纶綍之叠颁,守女箴而辉流图史。恪谨克敦乎孝养,萱殿承欢;宽仁聿兆夫嘉祥,兰轩毓秀。小心夙秉,久传象服之荣;华选新膺,合锡龙章之彩。”
道光二十年正月(1840年),皇后钮祜禄氏崩逝。其子奕詝(即咸丰帝)时年十岁,道光帝命静贵妃抚育。四月,晋封静贵妃为皇贵妃。此时,博尔济吉特氏执掌六宫大权,成为事实上的六宫之首,但未被册立为皇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詝即位,为咸丰帝。尊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绮春园之寿康宫,以皇太后规格奉养。册文赞扬她:“温恭秉德,淑慎垂模,度著珩璜。侍宵衣而矢恪,仪昭圭璧,式星掖以流徽。璇闱表翊赞之勤,久隆恩眷;彤管协臧嘉之颂,益茂芳型。宜奉崇仪,用彰懿范。”同时,根据道光帝的遗诏,封康慈皇贵太妃之子、皇六子奕䜣为恭亲王,加恩恭亲王可戴用红绒结顶冠,朝服蟒袍俱准用金黄色。
![]()
咸丰五年(1855年),康慈皇贵太妃生病,一直医药不治。七月,咸丰帝为冲喜尊康慈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八天后,太后病逝于寿康宫,年四十四岁。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咸丰帝追谥其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据传,这是恭亲王奕䜣在母亲咽气前通过“矫旨”的方式取得的,母子因此得罪了咸丰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