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大家是不是都玩得很开心啊~
都说一年中的这个时候,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帷幕最为薄弱,亡灵也会再次游荡于世间。
万圣节(Halloween)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这是他们庆祝丰收结束和新年开始的节日,时间在每年10月31日夜晚。古人认为这天是生者与亡灵世界的交界,亡灵会返回人间,人们点燃篝火、戴上面具以驱赶恶灵。
![]()
这和咱们中国的中元节类似,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人们祭拜祖先、超度亡魂。还记得在小的时候,每到清明、七月半、还有逝世亲人的祭日,家里总会为逝去的亲人烧上很多纸钱,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安好。
未曾想到有一天,中国的殡葬文化竟然出海了,还大受欢迎。
1
为天堂铺路的村子
要说全中国“阴气最重”的地方在哪里,那一定非米北庄村莫属,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和“死亡”扯得上关系。外人可能不认识这个村子,但在殡葬用品圈子里它几乎是一个传奇。这个位于河北省北部保定市的小村庄,被誉为“中国殡葬第一村”。
其实,这个村子的殡葬“基因”早在几百年前就埋下了。在清朝末年,当地居民就已经开始手工制作“车马人”和纸花等用品。那时候,纸花并不是殡葬专属,它时常被妇女用作发饰或装饰房屋的用品,有时也用于婚礼。
![]()
图片来源:Sixth Tone
然而,1976年开始,纸花渐渐成为了丧葬传统的一部分。此后,该村开始将纸花销往全国各地。
慢慢地,这个村的纸花、绢花交易市场开始规模化起来。1983年,镇里就建立起纸花交易市场,于是就有更多的人从更远的地方来这里进货。
随着时间推移,除了纸花、纸活,米北庄开始涵盖寿衣、骨灰盒、花圈、印刷纸品、冥币、纸扎房屋、纸车船……几乎殡葬用得到的“器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
图片来源:Sixth Tone
村里那条长约1.5 公里的市场主街上,店铺一排排,一家一类,各司其职。截至2025年4月,米北庄登记存续的殡葬类商户就有254家。
中国殡葬用品市场约90%的产出都来自于这里,年产值约10亿元人民币。外人谈之色变的殡葬业,却成了这里扬名立万的招牌。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这里出售的“冥币”数量之大,很可能支撑着整个阴间的经济。
在这里,顾客可以买到任何他们想买的殡葬用品。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纸制品:饮料、蔬菜、手机、电视、烹饪用煤气罐、电动农用三轮车,甚至还有护照。
![]()
图片来源:Sixth Tone
很多店甚至还接受定制产品的订单,例如全尺寸仿制的迷彩坦克;兰博基尼、保时捷、奔驰和哈雷摩托等奢侈品;甚至还有一栋缩小版的三层别墅,里面有管家、佣人和院子。
如今,米北庄村3000名村民中的大多数人都从事着纸扎殡葬用品行业。在鼎盛时期,该村的年总收入曾达到1.53亿元。满载着纸人、纸驴和寿衣的卡车时常经过,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外都挂着用绳子捆扎的彩纸,晾干后再用来做花。
![]()
图片来源:Sixth Tone
米北庄的丧葬用品实际上是一个全国性的品牌,甚至吸引了一些商家和个人迁入这里开拓市场。受其成功的鼓舞,邻近村庄也开始开发相关的特色产品,例如纸元宝、花圈和道教祭祀用品。因此,这里大片农田处于休耕状态,游客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片片半成品纸花,而不是一片片庄稼地。
每年清明节前夕、中元节前还有冬季,购物者都会涌向米北庄,寻找祭祀祖先的礼物。但近10年,电商风潮吹进了这个小村庄。2019年,米北庄商户在阿里1688平台上的网店就达近120家,占据殡葬用品线上商家约40%的比例。
电商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给商家带来了一些小麻烦。一些商家表示,自己网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找不到愿意当寿衣模特的人,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被视为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因此很多店家通常需要亲自上阵。
![]()
图片来源:搜狐
近些年,很多商户表示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个曾经利润丰厚的市场也遭遇了滑铁卢,主要原因有两个:文明祭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发展。
很多店主都表示,商贩们不得不发挥想象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国内生意不好做,于是店家们看上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国内的冥币、纸钱和祭祀纸品在部分海外华人社区、甚至非华人市场中备受欢迎。于是米北庄的一些商家开始把纸扎、冥币等礼仪用品放在跨境平台上销售。
国外甚至还有博主在YouTube上讲解冥币用途、烧冥币仪式。他们在视频里讲解到,纸祭品是中国传统祭祀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相信逝者会保佑在世的亲人,保佑他们幸福,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多地将世俗财富送到来世,以帮助逝去的祖先“过”得更舒适。
甚至还有博主用“Ancestormoney”(祖先钱)之类的英文词来包装,中国的冥币引起了不少国外观众强烈的兴趣。为了满足出海需求,米北庄也开始大量生产外币冥币,欧元、美元、英镑,随便什么货币都有。
![]()
图片来源:Youtube
不过,这种“出海”路子并不容易:殡葬用品本身在不同文化、宗教里有极大的敏感性和差异性;跨境物流、清关、海外市场接受度、文化理解……这些都是拦路虎。
为了打开市场,商家便开始做“电子花圈”、可分解纸质材料、低烟或无污染祭祀用品等新产品换道。此外,“线上 + 线下”融合也成为主战场:哪个客户先在网上下单,哪个产品能做得更温情、更好看、更适合拍照……这些都成为了竞争点。
2
当纸扎成为艺术
中国的殡葬用品不仅成功出海,甚至还走进了国外的艺术品展馆。
2019年,法国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名为 “极乐天堂”的展览,将中国台湾的纸扎艺术带上国际舞台。
![]()
图片来源:凯布朗利博物馆
纸质丧葬用品的意义,在于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那些转瞬即逝却栩栩如生的纸制品,不只是供品,更是寄托。
事实上,丧葬祭品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化遗存之一。三千多年前的墓葬中,人们就已用食物、器物陪葬,以期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仆从、马匹、房屋模型与贵重物品,从秦始皇的兵马俑到汉代的明器,都是早期王朝生活方式的缩影。
纸扎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人们焚烧这些纸扎品,把它们送往阴间,让亡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后来,纸扎不仅用于丧葬,也常出现在节庆和庙会中,成为一种融合了宗教信仰、艺术创作和民俗文化的传统手工艺。
![]()
图片来源:凯布朗利博物馆
更有意思的是,整个展览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走进去的第一眼,你会发现原来纸扎工艺不只是纸,还挺有现代审美。
这里有纸做的家电、餐桌、烤鸭,再往里走还有香奈儿包、劳力士表、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老外看了都忍不住感叹:中国人对待死亡原来这么浪漫吗?
![]()
![]()
![]()
图片来源:凯布朗利博物馆
甚至还有火锅:
![]()
豪车、游艇:
![]()
此外,展览还包括两个多媒体单元,让参观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纸质作品如何在火焰中完成从尘世到彼岸的旅程。
![]()
纸扎艺术虽源于死亡,却满载着人间的温情。明亮宽敞的房子、丰盛的饭桌、漂亮的衣裳,时下最新的电子产品,借由这些虚幻的物件,人们才能寄托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希望牵挂的人在彼岸也能安然生活。
如何看待死亡,确实是一个永远问不完、也答不尽的问题。小时候,总觉得祭拜烧纸是大人们奇怪的仪式——烟雾缭绕,呢喃低语,不知所为何事。长大后才懂,那些话不是对火说的,而是对想见却再也无法得见的人说的。
因为思念和遗憾,所以哪怕彼此隔着阴阳,也要说一句:“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从河北的乡村作坊,到巴黎的国际展厅,中国殡葬文化完成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转场。
当火焰升起,纸灰飞舞的那一刻,思念有了形状,爱也得以穿越生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