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万圣节,怎么现在比选边站队还严重?
兰州的大学发通知,让学生“自首”,参加了万圣节活动的,赶紧去交代。这话说出来像笑话,可真有人当真。不是批评,是“奔走相告”,仿佛过个节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得集体忏悔才行。
![]()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最“洋气”的上海,今年也悄无声息,街头冷冷清清,一点万圣节的影子都没有。
反倒是武汉、天津这些城市,年轻人打扮成鬼怪、动漫角色、神话人物,满街走,人山人海,热闹得像过年。
![]()
一边是“禁止”,一边是“狂欢”,同一个国家,两种画风。你说这是文化之争吧,可争的不过是个节日;你说是开放与保守的较量吧,可一个节日真能代表一座城市的灵魂?
![]()
先说“土派”:你们怕什么?
怕年轻人穿奇装异服?怕鬼怪装扮吓到小孩?怕“洋节”冲击传统?可万圣节在中国,早就不“洋”了。
你去看看武汉街头,有人扮吸血鬼,也有人穿孙悟空、白娘子、哪吒;有南瓜灯,也有国风妆造。这哪是照搬西方?这是年轻人自己的玩法。
![]()
再说,节日这东西,本就是拿来过的,不是拿来跪着供的。春节吃饺子,中秋看月亮,端午赛龙舟,那是我们的传统;可现在年轻人也过元旦、过情人节、过圣诞节,图个热闹、图个放松,怎么就成了“崇洋媚外”?
难道非得所有人穿汉服、背古诗、祭祖上香才算爱国?
那按这逻辑,吃面包是背叛米饭,用手机是抛弃算盘,坐高铁是背叛马车?照这么说,咱们干脆回到清朝算了,至少“纯正”。
![]()
可现实是,我们一边用着5G,一边吃着披萨,一边刷着TikTok,一边还要求年轻人“别过洋节”,这不矛盾吗?
你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却拒绝它带来的一点点文化碰撞,这叫双标。
再说“洋派”城市,真就那么“洋”吗?
天津、武汉的年轻人上街扮鬼,不是因为多爱西方文化,是因为他们想玩。平时上班卷、上学累,好不容易有个节日,能化妆、能拍照、能和朋友疯一把,谁管它起源于哪?
节日对他们来说,不是意识形态,是情绪出口。
而上海的沉默,兰州的“自首令”,却像一盆冷水:你想嗨?不行,这不合适。可问题是,谁来定义“合适”?是几个领导开会决定的?还是某些人觉得“不传统”就该禁?
![]()
更荒诞的是,把过节和“立场”挂钩。参加万圣节=不爱国?
那按这逻辑,中国人过阳历新年,是不是也该禁?毕竟元旦也是“洋节”啊。用公历是不是也得改回去?咱们以后都过农历正月初一,连手机日历都删了?
其实,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年轻人过不过万圣节,而是为什么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有人要“管”。
管穿衣,管打扮,管过什么节。仿佛社会必须整齐划一,所有人得按一个模子活。你化妆,就是“不正经”;你狂欢,就是“没规矩”;你不一样,就是“有问题”。
可一座城市的活力,不正来自它的多样性吗?上海曾经让人向往,不就是因为它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
外滩的灯,弄堂的雨,咖啡馆里的书,街头的涂鸦,这些东西拼在一起,才叫“上海”。
现在连个万圣节都不敢过,还谈什么国际都市?没有烟火气,没有年轻人的笑声,再高的楼也是空壳。
文化自信,不是靠“禁止”来建立的。真正的自信,是允许别人过洋节,也相信自己的传统,不会因此消失。
清明照样扫墓,中秋照样团圆,春节照样贴春联。你不过圣诞节,它不会强迫你;你过万圣节,也动摇不了端午的地位。
![]()
说到底,过节不是政治,是生活。年轻人不是在“投靠西方”,是在寻找快乐。而一个连快乐都要审批的社会,谈何生机?
别把一个简单的节日,上升到“文化入侵”的高度。与其忙着发“自首通知”,不如想想:为什么年轻人只在万圣节这天才敢打扮成自己?为什么他们平时不敢张扬个性?为什么一座城市,越来越容不下一点喧闹?
如果连一场街头的狂欢都承受不了,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节日,而是对自由呼吸的容忍度。
过不过万圣节,不该是“土”与“洋”的对立,而该是“压抑”与“释放”的选择。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谁允许你过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