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某高校学生李某因在课堂被批评,情绪失控下通过匿名微博账号及朋友圈,使用不当言论夸大事实并吐槽任课老师,相关内容在网络传播。事件发生后,被指控老师严肃回应,要求学生拿出证据,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表示已通过平台保全证据并追查发信人信息。
面对老师的回应,该学生于10月30日公开发布道歉帖文。文中承认自己因一时冲动发表了不当言论,对老师造成伤害,并为此真诚致歉,希望公众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
断章取义!大学老师成弱势群体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和投诉机制的健全,公众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举报教师不当行为,时而见诸网络。
相关消息往往一经社交平台曝光,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大量传播和讨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仅限于对所见信息发表观点,较少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
于是,其中夹杂的一些断章取义,甚至恶意举报事件,经过舆论发酵很容易给当事教师和所在高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023年5月22日,有人在微博贴出课堂照片,指兰州大学教师歪曲历史,随即引发大量网民的围观与谴责,也急速把兰州大学推上热搜。
幸而面对这起“敏感”突发事件,兰州大学快速做出反应,当天成立工作组核查事件原委,并于翌日发布官方公告,有理有据批驳了断章取义的举报,还当事教师以清白,也赢得了关注此事件公众的认可。
另一起可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是2022年底某985高校教授被网友举报涉嫌致女学生怀孕并存在论文抄袭等行为。
后经公安机关和学校分别调查,查明举报材料中相关病历资料、聊天记录和女生身份图片等均系伪造。举报者疑患精神类疾病,因违反校规校纪未能获得奖学金心存不满。
虽然两起“举报”大学教师的事件,最终都迎来了结局翻转,但风波结束后,关于教师如何避免被恶意举报,不幸被举报后如何自救,以及受到诬告后怎样保护自己的话题,也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教育部:对诋毁教师行为,坚决回击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面对恶意举报的不正之风,教师和学校的权益如何保护?
2023年8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对此明确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无疑是对教师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坚定支撑。
那么教师和学校又该如何第一时间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实上述两所高校的处理方式都给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教师:收集证据,及时报案
我们注意到,被诬告985高校教授受到不实举报后,本人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针对被造谣的情况,专业机构也提醒,当事人发现自己的权益被侵害后,第一步就是要积极收集证据(如相关截图、文章链接、聊天记录等)并保存下来,而后及时报案。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一旦被造谣,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接下来,还可以起诉侵权人,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恢复名誉,诉请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高校:不能拖,不能躲
当教师被爆出负面新闻后,公众肯定期待官方给出正面回应,其所在高校也难免会面临一波舆论危机。
虽然只有充分的调查才能给出准确的公告。但处在社交媒体时代,热点舆情的发酵以秒读数。权威信息的缺位,很容易让更多谣言滋生。
教师既有职业行为,也有个体权益。在个体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需要积极争取所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相应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教师调解、申诉和维权提供时间窗口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采用正当手段面对各种恶意举报,不致深陷“谣言泥淖”,以真正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欣红.严惩颠倒黑白的诬告者,才能彰显大学之大[EB/OL]. [2023-05-25]. 中工网.
[2]公羽.别让“扩大化举报”逼迫老师们“躺平”[EB/OL]. [2023-10-05]. 新京报.
[3]被造谣了怎么办?一定要记住以下做法![EB/OL]. [2023-08-10]. 重庆巫溪法院微信公众号.
![]()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