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科创筑梦 智启未来”科技节启幕,从课堂互动到高校联动,从学生成果到前沿讲座,一场“全场景、高密度”的科创盛宴,让科学的魅力在校园里处处绽放。
![]()
![]()
清晨的教室率先“热”了起来——东南大学学子走进各班,带着实验器材与科普干货,和同学们面对面做实验、聊科学。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成了可操作的趣味互动,不少学生围着大学生追问:“这个实验还能怎么做?”
10:10,操场主会场上,学校校长王艳飞说,学校已搭建“江苏省物理课程基地”“东奇科创中心”等平台,开设AI、机器人等特色课程,数百名学生在科创竞赛中崭露头角;而正在建设的“东奇人工智能实验室”,将成为学生探索科技的新阵地。
![]()
最受瞩目的环节,是南京林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常磊教授的“科学副校长”聘任仪式。夏教授在材料科学领域成果卓著,今后他将以跨学科指导、小课题帮扶等方式,为九初科创教育注入专业力量,现场掌声雷动。“我们带着学生走进南林大。因为我们学院特色是木材,后面九初有关木材、环保等内容,我们帮忙设计参与,指导学生有意思的实验。”夏常磊说。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总有一批勇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同学,他们在科学中探索大奥秘,用巧创意展现大智慧。在国家、省、市、区、校级组织的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随后有两个优秀小课题展示,他们分享了本组课题从创意萌生到实践落地的细节,让全场看到了青少年科创的鲜活力量。
不仅如此,省科协带来《刀尖上的平衡》科普剧,曾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二等奖:表演者用玻璃杯+尖刀撑起5升矿泉水,现场惊呼连连。表演后揭秘:这原来是课本里的“平衡法则”,大家恍然大悟!
东南大学钱堃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机器的智慧》讲座,钱教授现任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秘书,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钱教授结合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专利成果,把AI的前沿魅力讲进了师生心里。
![]()
![]()
![]()
午间操场秒变“科创体验场”,4所高校带来的项目让师生抢着参与。南京工业大学志愿者教大家做“手摇发电机”,亲手组装零件、转动手柄点亮灯泡,把电磁感应原理摸了个透;中国药科大学志愿者摆开“中草药展台”——既能认识当归、薄荷等常见药材,还能跟着做简易标本,把“课本里的中药”变成了可带走的小作品;河海大学志愿者带着“变废为宝”创意,用塑料瓶、纸箱做实用小物件,把环保与手工结合得恰到好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志愿者指导组装“太阳能小车”,粘车身、连电路、晒太阳能板,看着小车跑起来的瞬间,围满了欢呼的同学。
![]()
![]()
![]()
![]()
![]()
科协科普大篷车的互动展品也没闲着,20个趣味项目分别涵盖在声光学、力学、电磁学、数学、健康5个学科中,集趣味性、互动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奥秘,在动手实践中开启探索之旅。“共振环”“磁力传动摆”“旋转的银蛋”等项目聚焦力学与电磁学知识,“窥视无穷”“魔镜”利用光学原理,营造出“无限延伸”“镜像变幻”的奇幻效果,让大家在光影交错中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竞争与合作”“协作抓球”则考验团队配合,“听话的小球”“懒惰环”“跳舞回形针”“磁力转盘”等项目操作简单、趣味十足,他们动手操作、积极提问,在玩乐中积累科学知识。
九初科技节把“科学”从“听”变成“做”,让每个同学都成了科创的参与者。这场科技节不仅是知识的分享,更是科创精神的传递,为同学们打开了探索未来的智慧之窗。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沈杨 通讯员/刘冠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