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云峰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渔家傲·秋思》,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北宋边防历史的真实缩影。对于这首千古绝唱的创作地一直有争议,延安人说在延安写的,清涧人说在清涧写的,定边人说在定边写的,甘肃人说在庆阳写的,神木人为了证明这首词写于神木,干脆把词题改为《渔家傲·麟州秋词》(《神木县志·道光版》)。
对于诗作本身来说,写于哪里并不重要,也不好确定。但是,因为《渔家傲·秋思》是千古名篇,又因为作者范仲淹是一个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好官,所以人们愿意把它的诞生地放在自己的家乡,既表达了人们对作品的认可,更表达了对作者的热爱。笔者认为,在哪里写的固然重要,写哪里似乎更重要。
范仲淹何时身处“塞下”
《渔家傲·秋思》开篇写“塞下秋来风景异”,告诉我们他写的对象是“塞下”。所谓“塞下”,《汉语大词典》释为“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而范仲淹词中指的“塞下”就是宋夏西北边境。那么,需要确定,范仲淹什么时间曾经在宋夏西北边境?
![]()
范仲淹画像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2月,西夏北宋三川口之战,北宋大败,西北宋夏边境危急。1040年3月,时任陕西安抚使韩琦推荐范仲淹任陕西转运使,负责前线军事的物资保障,同年9月又被朝廷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直至1043年9月被召回京师,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1044年以宣抚河东、陕西为名重返西北边境,这段行程是从1044年农历2月开始,12月结束。由此可知,《渔家傲·秋思》应该是诞生于1040年9月至1044年底这一段时间。据《范文正全集》,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写“塞下”的词并非仅有《渔家傲·秋思》,只是此篇成就最高、流传最广。
范仲淹到过“塞下”何处
从1040年9月到1043年9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期间,主要负责延州、庆州(今甘肃庆阳)一线防务,当时的安抚使韩琦负责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防务。上任后,范仲淹采取修筑城寨、屯田养兵、招抚蕃部等“积极防御”策略,主导修建青涧城(今陕西清涧县)、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县附近)、大顺城(今甘肃华池县东)、细腰城(今甘肃环县西北)等城寨,历经千年,遗迹犹在。三年间,范仲淹率领宋军一边构筑防线,一边抵御西夏的进攻,史料可查的大型战役三次,小型战斗不计其数。书生范仲淹指挥的战争无一败绩,被誉为“腹中有甲兵数万”,宋夏西北前线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由此推断,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府邸在延州(今延安),而清涧、安塞、定边、环县、庆阳等军事要塞,应该是不止一次去过。有的学者,特别是神木人笃定《渔家傲·秋思》写于当时的麟州(今天的神木),那么,范仲淹去过麟州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去过,确切时间是驻留两个月零六天。据《范文公正年谱补遗》记载:“(庆历四年)九月,公在并州,……二十日,枢密院札子:奉旨令公就近差人知麟州。公与明镐商量,举合门祗侯张继勋。十月十日,公到麟州,体量二州四面边疆,并无城寨防护,人户不敢复业。遂与明镐商量申奏,乞修复城寨。是月,发遗散移往府州,与土田耕种。十三日,奏乞收赎麟、府陷破蕃界熟户百姓,依旧住坐耕作,出得粮草,方可却减下正兵,大段省得国家钱帛……十二月十六日,公自麟府路回到岢岚军。”由此证明,范仲淹公元1044年农历十月十日到麟州,十二月十六日离开。两个月之内,先后给仁宗皇帝上呈了《乞放麟州百姓沽酒札子》《乞于麟州创制榷场奏》《乞招纳嘉舒等七族奏》《乞于麟州修起城寨招蕃汉入户安居奏》,涉及为百姓免酒税,在边境设立互市、招抚逃亡部族、重修城寨安居府麟两州散民等等,这些奏札在《范文公正年谱补遗》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均可查证。
![]()
宋代金明寨遗址
在麟州,范仲淹还写过题为《留题麟州》七言绝句: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奉旨巡边,宣示皇帝的恩德来到最西边的麟州,站在城头可遥望见对面西夏的山岭,宋夏一水相隔。满眼望去,不见耕种的人们,只见遍地战争的烽火,但愿皇上能够效仿汉武帝,封丞相为富人侯。这首诗感叹战乱使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希望当朝应该以“安天下,富百姓”为宗旨,与《渔家傲·秋思》表达的思想一致,皆体恤怜悯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期望国家和平,人民安定。
为何《渔家傲·秋思》写于麟州
词中所描写的环境与麟州高度契合。词的上阕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当时西北边境唯有麟州符合“四面边声”“孤城”的特点。麟州故城建在窟野河东岸,今天的神木杨家城,唐称铁建山(待考),南是陡峭石山,西、北都是百丈悬崖,只有东边绵延数十里是平坦山梁,可建寨堡,聚村落,耕种土地。这里最早是杨家将的军事寨堡,易守难攻,后设麟州府。麟州孤悬于河西,四面都是“敌占区”,即《范文正公年谱补遗》所说“体量二州四面边疆”。另一州指府州,府州脚下是黄河,对面是河东宋地,不能称为“羌山”。而其它地方既不是孤城,更不存在“四面边声”的情况。
词中所表达的情绪,与范仲淹到麟州时的心境最为契合。仔细品读《渔家傲·秋思》,你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凄凉、孤寂、无奈、忧伤、沉重等多种复杂情绪,这正是范仲淹当时真实心境的呈现。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期间,在战与和、攻与守的问题上屡受朝廷政敌指责,抗击西夏的经历充满坎坷波折,他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回到朝廷。回朝后,因主持“庆历新政”触犯某些人的利益,与欧阳修、富弼一起被诬为“朋党”。“庆历新政”举步维艰,加之西北边境形势有恶化势头,范仲淹担心西夏与辽合流犯宋,主动上书仁宗,以河东、陕西安抚使身份巡边来到西北位于宋夏、宋辽边境的麟州。看到历经多年战火蹂躏的边境残破凋零,想到战火中军民艰难度日的生存状态,联想自己曾经在西北边境的战斗岁月以及北宋仁宗朝廷内忧外患现实,借诗词表达“燕然未勒”、功名未成的遗憾,“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怜恤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况且,人在低谷,反思往往更有深度,更易同情同样身处困境之人,也更容易创作出精品力作。
![]()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图
同时期与《渔家傲·秋思》风格相近的多首诗词在麟州诞生。麟州故城原本在铁建山的制高点,又在城上修建了“红楼”,登上红楼,下瞰窟野河,遥对“羌山”,向北是窟野河东岸重峦叠嶂的山崖延伸向远方。站在这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自然浮现于脑海。仅在宋代,就有文彦博、张咏、谢卿材等多位名人在其上题诗。神木文史学者焦拖义著《范仲淹的渔家傲作于麟州红楼》(刊于《榆林学院学报》),就认为《渔家傲·秋思》写于红楼。
仔细品味这些诗作,包括范仲淹的《题留麟州》,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尽管体例不同,但异曲同工,皆为描绘边塞风光,尽写征夫苦、家国情。从秋到冬,在麟州滞留两个多月,可以设想范仲淹不知多少次面对荒凉寂寥的边塞风光,感受战争给军民带来的苦难,心忧北宋政权外患不止、内争不息的政局,身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范仲淹,将个人戍边经历、家国忧患与文学才华融为一体,创作出《渔家傲·秋思》这样的千古绝唱,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否具体到是在麟州红楼写的,笔者认为证据尚不充足;但诞生于麟州,描绘麟州似应可定论。
来源:各界杂志2025年第6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