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统计年鉴2025》发布的2024年度数据,再度将生育率议题推上舆论风口。
2.全国全年出生人口为954万,出生率回升至6.77‰,看似略有回暖,但区域间的巨大落差令人警醒。
3.广东以113.3万的新生儿数量连续第五年独占鳌头,成为全国唯一突破百万大关的省份;而黑龙江、吉林与辽宁的出生率则分别仅为3.35‰、4.17‰和4.32‰,稳居全国末三位。
4.同样是中华大地,为何生育水平悬殊至此?
![]()
5.有人归因于广东人“传统观念强”,也有人认为东北青年“选择躺平”,可一旦深入剖析真实数据,便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生育意愿问题,而是深嵌在社会结构与经济现实中的复杂命题。
6.广东为何“能生”
7.谈及生育行为,广东育龄女性最有发言权——并非天生爱生,而是具备生育的基础条件与制度保障。
8.2024年5月起正式施行的《广东省职工生育保险经办规程》明确指出:只要持续缴纳社保,分娩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可实现直接结算报销,产假期间还能按月领取生育津贴,整体补贴金额普遍可达一万元以上,部分城市甚至接近两万元。
![]()
9.更进一步的是,自当年7月起,广东正逐步推进保胎、安胎等相关医疗支出纳入报销范围,目标是实现全额覆盖,极大增强了年轻人对生育风险的心理承受力。
10.考虑到广东外来务工人员占比极高,政府还特别推出了跨省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机制。
![]()
11.这意味着非本地户籍的母亲无需再往返原籍地办理繁琐手续,大大减轻了实际负担。
12.那么,为何广东如此重视流动人口的生育权益?
13.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常住人口已达1.27亿,比东北三省总和还要多出约4000万。
![]()
14.尤为关键的是,广东是全国“最年轻的大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仅为10%,反观辽宁,该比例已高达21.06%,老龄化程度极为严峻。
15.而这“年轻化”的背后,正是近三成的外来青壮年群体所支撑起来的人口结构活力。
16.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构成了生育主力部队,他们的存在直接拉升了整体出生规模。
![]()
17.再加上岭南地区长期流传的“多子多福”民俗文化影响,配合政府实打实的资金支持与服务优化,自然激发了更强的生育积极性。
18.政策有力度,生活有温度,大家才愿意迈出生育这一步。
19.孩子生得多,城市便持续注入青春动能;人口越年轻,劳动生产力就越旺盛;经济活力随之增强,城市发展进入正向反馈轨道。
20.这一环扣一环的良性循环,构筑了广东高出生率的深层根基。
![]()
21.相比之下,一些地区不仅产假缩水,生育补贴申领流程复杂,甚至存在“纸上福利”现象。而广东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生育安全感,才是让更多年轻人敢于迎接新生命的决定性因素。
22.然而曾几何时,东北也曾是中国最具生育活力的区域之一,如今却面临“连第一胎都不敢要”的窘境。
![]()
23.东北为何“难生”
24.不是不想生,而是现实不允许。
25.一对居住在沈阳的夫妻做过详细测算:孩子入读普通幼儿园每月花费2800元,参加早教课程一年需投入1.5万元。
26.加上奶粉、衣物、日常护理等开销,单个孩子的月均养育成本超过4000元。
27.而两人合计月收入不足万元,“再生一个?根本不敢想,养一个已经快压得喘不过气。”
![]()
28.这样的困境并非孤例。
29.即便近年来制造业薪资上调约35%,东北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仍徘徊在5000元左右,而专业月嫂月薪早已突破8000元,远超多数年轻父母收入。
30.除经济重负外,教育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31.哈尔滨一位重点小学家长坦言:“一年级就开始拼奥数,每节课收费200元,不补课就跟不上进度,这笔钱根本省不了。”
![]()
32.金钱的压力尚未缓解,更大的危机在于“人口空心化”正在加速侵蚀生育基础。
33.要谈生育,首先得有足够数量的适龄青年作为支撑。
34.但过去十年间,东北流失人口超过1000万,且绝大多数为20至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35.他们为何离开?核心原因仍是就业机会少、收入增长缓慢。
![]()
36.人往高处走,机会在哪里,人就流向哪里。现代社会早已打破“安土重迁”的传统思维,追求发展已成为主流选择。
37.随着本地青年不断南下或迁往一线城市,东北多地出现明显的“青年荒”。
38.年轻人减少,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萎缩,进而拖累地方经济增长。
39.于是陷入“收入低→不愿生育→人才外流→经济下滑→收入更低”的恶性闭环。
![]()
40.目前,辽宁省6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1.06%,位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养老金收支缺口占财政支出比重高达18%,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延迟发放现象。
41.留守的年轻人不仅要承担家庭育儿责任,还需背负日益沉重的养老义务,双重压力之下,生育意愿进一步被压缩。
42.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未来养老负担只会更加沉重,这种代际传递式的困境,正在形成难以逆转的趋势。
43.或许有人会说:东北为什么不学广东发补贴?
![]()
44.但比资金短缺更根本的问题,是缺乏让年轻人看到未来的“希望感”。
45.差距的本质
46.广东的优势绝不仅限于政策利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努力就有回报”的社会预期。
47.深圳本地户籍人口生育率虽仅4.8‰,但由于吸引了大量外来青年定居就业,有效弥补了生育缺口。
48.在珠三角众多小镇中,房租低廉、生活成本可控,夫妻双方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即可维持两个孩子的稳定生活。
49.这种“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到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正是人们敢于生育的心理基石。
![]()
50.反观东北不少城市正处于“收缩型发展”阶段:商场关闭、工厂减产、公共服务缩减,年轻人要么挤破头考编求稳,要么被迫外出谋生。
51.曾经的“婴儿潮”一代如今步入老年,转化为庞大的老龄人口,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及时完善。
52.等到问题显现时,主力军早已流失,生育信心也随之崩塌。
![]()
53.结语
54.综上可见,广东113.3万的出生人数,并非源于盲目生育热情,而是建立在制度保障与现实可行性的“敢生”底气之上。
55.同理,东北的极低生育率,也不是年轻人消极逃避,而是面对高昂成本与不确定未来的无奈抉择。
56.这背后的根本差异,从来不是文化观念的不同,而是生存安全感的巨大鸿沟。
57.广东的经验说明:只要把实惠真正落实到育龄人群身上,生育水平自然会有回升空间。
![]()
58.而新生人口的增长又能反哺经济发展,带动消费、创新与城市建设,形成新一轮正向激励。
59.反之,经济相对滞后地区则容易陷入“经济弱→人才走→生育降→负担重→经济更弱”的螺旋式衰退。
60.若想扭转局面,东北必须从根源入手:留住青年人才、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见效。
61.毕竟,没有人不渴望儿女承欢膝下,但前提是,要有足以支撑家庭发展的经济能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稳定期待。
![]()
62.你认为东北应借鉴广东哪些具体措施?如果待遇改善,年轻人是否愿意重返东北并组建家庭?
63.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