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施工许可证,就能撬动整个项目;一份购房合同,就可以成为赌桌上的筹码。三十年的预售狂欢,迎来清算时刻。
拟推进现房销售制,在五月的时候就开始吹风。当“所见即所得”成为官方通告的关键词,房地产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从深圳到合肥,从雄安到海南,现房销售试点已悄然布局。这场变革表面上是为了保护购房者权益,实质却是一场针对开发商的精准供给侧改革。
1994年,内地楼市引入香港“卖楼花”模式,预售制以救世主姿态登陆内地。当时背景下,城镇化率不足30%,住房短缺严重,各级政府财力薄弱。预售制迅速成为房地产狂飙突进的燃料。
开发商仅需30%自有资金就能撬动项目,购房者以期房价格提前锁定房源,地方政府则借土地出让金疯狂基建。这种“高杠杆、快周转”模式完美契合了那个饥渴的时代。
数据显示,预售资金占开发资金的比重一度超过40%,土地财政贡献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60%。预售制让中国用2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50年的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培养了开发商的路径依赖:拿地—预售—回款—再拿地。房地产商从实业家退化为金融投机客,比的不是产品质量,而是资金周转速度。
它让开发商用别人的钱、别人的风险,赚自己的利润。
2022年夏季,一场“停贷潮”席卷全国,超过300个烂尾项目牵扯数十万家庭。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局部烂尾率一度超过10%,购房者从“业主”沦落为“风险承担者”。
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预售制内在缺陷的必然爆发。烂尾楼问题背后,是监管账户资金的普遍挪用。根据法院公开数据,2020-2023年间,全国查处房地产监管账户违规案件超千起,涉案金额惊人。
讽刺的是,预售制下购房者首付比例越高,风险暴露越大。他们不仅承担了房价波动风险,还承担了项目烂尾风险,却没有任何风险定价能力。
监管的缺位与制度的漏洞,让预售制从三方共赢变成了风险转嫁游戏。开发商将风险转移给购房者,银行通过按揭贷款将风险进一步分散给全社会。
当购房者拿着图纸买房,等待两年后收房时,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已成为这场金融游戏中最脆弱的一环。
现房销售的推行,实质是对开发商的一次精准筛选。现房销售将开发周期从3个月拉长至3年,资金回笼速度腰斩。
这意味着,开发商必须拥有更充足的现金流、更稳定的融资渠道和更精准的市场预判能力。这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无异于一场供给侧改革。如同2016年钢铁、煤炭行业的去产能,现房销售将淘汰劣币,让缺乏资金实力和专业能力的企业退出市场。
这场改革将改变土地财政的底层逻辑。现房销售延长了开发商资金回笼周期,自然会抑制其盲目拿地的冲动,从而倒逼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
另一方方面,现房销售推行后,新房和二手房将被拉到同一时间尺度对比,二手房市场的最后优势将荡然无存。
传统上,二手房相比期房有两大优势:即买即住,品质可见。购房者为了规避期房风险,往往愿意为二手房支付溢价。现房销售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当新房也是“所见即所得”,购房者不必在“期房风险”和“二手房溢价”之间艰难抉择。他们可以同时比较新房和二手房的品质、价格和区位,做出更理性选择。
对购房者而言,他们将迎来最好的时代。不仅告别了烂尾风险,还能享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但也意味着,地产行业将从卖方市场彻底转向买方市场。
金融地产,回不去了。
大号谈地产,小号谈经济,防止失联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