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直供房“突袭”楼市:最高打4折,捡漏还是踩雷?
![]()
2025年以来,楼市里一个新物种彻底火了——银行直供房。
打开阿里资产、京东等平台的房产板块,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还有兰州银行、吉林银行等地方城商行,都在批量挂牌销售房产。
这些房源价格低得诱人,比市场价普遍低15%-30%,个别房源甚至直接打4折,让不少刚需族和投资者蠢蠢欲动。
但这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低价房源真的能放心买吗?今天就来一次性说透。
一、房源暴增57%!银行为啥突然卖起了房子?
银行直供房的激增,绝非偶然,而是供需、政策与金融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市场层面看,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部分三四线城市和个别楼盘供过于求。开发商回款困难,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为了回收债券、降低不良率,银行只能通过处置抵押房产、不良资产包中的住宅来变现,这就催生了大量直供房源。
政策层面也提供了支持,监管层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鼓励银行合法合规处置不良资产。直接销售或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打包处置,能让银行快速回笼资金,减少长期占用的运营成本。
而线上拍卖平台、第三方评估服务的发展,也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让他们能更快触达更多买家,加速资产转让。
![]()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京东资产平台显示,2025年兰州银行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激增至1779个,相比2024年的1130个增长了57%。
吉林银行的挂牌量更是超过2000个,天津银行接近1300个,四川农信系统自2024年上半年以来挂牌量超25000个,规模十分庞大。
参与的银行也越来越多,既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也有吉林银行、兰州农商行等地方城商行和农信社,涵盖住宅、商办等多种类型。
二、价格直降4折!银行直供房的三大核心优势
![]()
银行直供房能快速走红,核心吸引力无疑是价格,但除了低价,它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优势。
首先是价格优势突出,成为最大卖点。湖南邵阳中国银行挂出的一套138平方米房子,起拍价仅29万元,而周边二手房均价在4400-5200元/平方米,市场价约60万元,相当于打了4折。
岳阳一套141平方米的房源,26.7万元就能开拍,广东云浮农商行的商住房8万元起售,齐齐哈尔一套住宅起始价9.9万元,这样的价格在当下楼市极具诱惑力。
整体来看,银行直供房的定价普遍低于市场价15%-30%,而且不像法拍房那样靠竞价可能“越拍越贵”,定价相对平稳。
其次是产权更清晰,比法拍房更靠谱。很多人担心低价房源会有产权纠纷,但银行直供房大多是走完司法程序后才挂牌的。
银行在挂牌前会进行三轮产权核查,剥离隐性租约、二次抵押等隐患,避免买家“接盘炸弹”。相比之下,法拍房常因长租约或占用纠纷导致无法入住,而直供房产权已归银行,瑕疵基本清除。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表示,银行直供房本质上类似法拍房,但风险要低得多。
最后是入市速度快,盘活存量资产。传统不良资产处置需要两年多时间,而银行直供模式能大幅缩短周期,让房源快速进入市场。
这不仅帮助银行回笼资金、降低不良率,恢复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也能加速消化房地产库存,缓解市场供给端的积压,让房价更贴近居住属性。
对于刚需群体来说,这无疑降低了购房门槛,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入市的窗口。
三、馅饼还是陷阱?四大隐藏风险不得不防
虽然银行直供房优势明显,但低价背后的风险也不能忽视,稍有不慎就可能踩雷。
第一个风险是产权与法律纠纷隐患。即便银行做了核查,部分房源仍可能涉及复杂的债务关系、查封或优先受偿权问题。
如果购房者没有做充分的尽职调查,就可能面临产权不清、后续被执行等法律风险,到时候钱房两空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个风险是信息不对称,额外成本可能找上门。一些直供房交易缺乏统一透明的评估与公告机制,房屋真实状况、欠缴费用等信息披露不充分。
比如部分房源可能欠缴多年物业费、水电费,这些费用最终可能需要购房者承担。还有的房屋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而线上展示无法全面反映,购房者容易在信息劣势中吃亏。
![]()
第三个风险是影响市场稳定,定价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果银行为了快速处置而大幅打折,会在短期内形成“底价预期”。
这可能诱导更多卖方压价,或者让买方持币观望,进而影响二级市场定价和交易活跃度,甚至出现价格“锯齿式”波动,损害市场稳定性。
第四个风险是金融道德风险,可能加剧行业脆弱性。如果银行被鼓励以低于合理折扣频繁处置优质房产,可能会在贷前审查上降低标准。
甚至在贷中放松风险控制,想着后续可以通过处置房产回收资金,这会造成金融体系更深层次的脆弱,从源头增加不良资产的规模。
四、三方合力破局:银行、监管、购房者该怎么做?
![]()
要让银行直供房成为楼市的正向力量,而不是新的风险点,需要银行、监管部门和购房者三方共同努力。
对于银行来说,要坚持专业化、透明化处置。建议建立专属的不良资产处置部门,或者委托有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全流程。
从房屋评估、维修到司法手续、后续交易,都要规范操作,同时提高信息披露标准,明确告知产权状况、欠费情况、历史纠纷及过户流程,让交易在阳光下进行。
对于优质物业,也可以采取分期处置,或与地方政府合作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兼顾市场效率与社会效益。
监管层面需要加强制度创新与规则兜底。可以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平台,规范拍卖流程与信息披露要求。
要求银行在处置前完成产权清查,并公开评估报告,让购房者能清晰了解房源情况。同时对涉及居民基本居住权益的房产处置,建立特别程序保障,比如对真实居住者的安置或补偿机制。
还要规范定价机制,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电子交易平台进行流通,防止恶性竞价与人为压价扰乱市场。
购房者更要保持理性,做好风险防范。交易前务必核实不动产权证,清查抵押及查封记录,不要嫌麻烦。
必要时可以寻求律师或专业中介的帮助,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还要明确自身在购房后的税费、物业费承担,以及可能的债务追偿责任,避免后续出现纠纷。
如果是投资性购房,更要评估未来转手难度与政策风险,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折扣,以免被套牢。
此外,政策层面也可以通过差别化措施平衡各方利益。比如鼓励银行将部分直供房优先用于发展租赁市场或保障性住房,通过税收优惠与长期租金补贴,既解决库存问题,也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
对直供房交易实行差别化税收和过户便利措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同时设置最低透明化门槛保护买卖双方权益。
银行直供房的走红,是房地产市场调整期的必然现象,既反映了金融与房地产行业的互动磨合,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它既是刚需群体的捡漏机会,也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但核心在于“规范”二字。
只有银行做到专业化处置,监管部门建立完善的规则体系,购房者保持理性审慎,才能让银行直供房真正成为盘活存量
惠及民生的正向力量,推动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