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季报靓丽数据背后的隐忧
2025年A股三季报披露收官,5385家上市公司中53.61%的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77家公司增速超100%,更有先达股份、方正电机等企业增速突破3000%。钢铁、有色、传媒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
表面上看,市场一片欣欣向荣。拓荆科技三季度营收增长124%,净利润增长225%;佰维存储净利润大增563%;华伍股份更是惊人地实现了4202%的增长。这些数据确实令人振奋,但作为一名量化投资者,我更关注的是这些靓丽业绩背后资金的真实动向。
记得2025年4月后市场上涨900点期间,我曾统计过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指数大涨,但仍有大量个股不涨反跌。比如一季度涨幅超50%的广聚能源(000096),在行情最好的时候竟然跌去了60%的涨幅。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在牛市里,"普涨"也只是个美丽的误会。
二、牛市两大致命错觉
十年量化投资经验告诉我,市场永远存在两大错觉:
错觉一:我的股票一定会涨
太多人把牛市等同于所有股票都会涨。但实际上,股市的本质是零和博弈。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亏钱。2025年前9个月的数据显示,几乎没有哪个板块能连续两个月表现良好,唯一例外的是电子板块,但即便如此也有四个月是下跌的。
![]()
错觉二:反弹就是机会
很多人看到调整就兴奋地认为是买入良机。但从量化角度看,"反弹"和"反转"完全是两码事。我曾统计过一组数据:2025年三季度有214家公司宣布分红计划的同时,机构却在悄悄减持其中的37%。这说明什么?说明表面的利好可能只是烟雾弹。
三、揭开机构资金的"障眼法"
记得2025年9月28日那天,市场出现了一次剧烈震荡。当时我看到两种极端反应:一种是死扛不卖,"牛市要捂股";另一种是恐慌性抛售,"保住利润"。结果呢?这两种人都错了。
![]()
这张K线图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进一退三"。36根K线中如果不是最后四连阳,之前的涨跌竟然是持平的!更讽刺的是最后一个绿色框出现前股价创出新高后立即回落,这种走势简直就是在戏弄技术派投资者。
但当我切换到量化视角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画面:
![]()
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虽然股价反复震荡,但机构资金始终活跃其中。这说明什么?说明所有调整都是有意为之的"洗盘",目的就是让散户交出筹码。
四、警惕"假突破"陷阱
最危险的莫过于那些看似要突破实则诱多的走势:
![]()
这张图堪称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前期确有机构参与(橙色柱体存在),但最后一次反弹时机构却悄然离场(橙色柱体消失)。结果呢?五连阳的假突破后是持续下跌。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中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当散户看到五连阳时,会本能地认为突破在即;而量化数据却冷静地指出:没有机构参与的上涨都是纸老虎。
五、回归三季报本质
回到开篇的三季报数据。兆易创新接受376家机构调研时透露要布局AI业务;海达尔介绍产能优化措施;弘亚数控谈差异化竞争策略…这些信息都很重要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机构调研后到底做了什么?
作为一名量化投资者,我始终相信一个真理:财报可以修饰,公告可以美化,但资金的真实流向不会说谎。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年来坚持用量化工具追踪每一笔大资金的动向——因为只有看清了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底牌,才能在这个市场中长久生存。
【重要声明】
本文所涉数据和案例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整理分析,旨在分享投资研究方-。文中提及个股仅为说明特定市场现象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从未也绝不会通过任何形式提供有偿投资咨询服务,如遇以本人名义开展的此类活动请立即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