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设套说把钱放在我这打点关系,没想到他甜言蜜语哄我,我没经受住诱惑。”近日,被免职的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原副庭长宁某某面对媒体采访时,如此辩解。
这名法官将自身的堕落,轻描淡写地归结为“没经受住诱惑”,仿佛在诉说一个习以为常、与己无关的故事。
这起事件始于2023年,广西桂林市民何拥军因不服一起民事纠纷案的一审判决结果,提起上诉。当时作为二审主审法官的宁某某主动约见当事人,给出了“索贿4万元承诺改判”的荒唐交易。
何拥军的作为长期在外承接基建工程的工程老板,因与邵阳一名商人的合作纠纷而涉入两起民事案件。这两起案件的一审均败诉,案件上诉至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后,都由宁某某经手审理。
2023年1月,其中一起案件二审宣判前,宁某某电话联系何拥军面谈。法官声称“这个案子事实很清晰,他会坚持依法将案子改过来”,但话锋一转,暗示“一审原告向其他法官打点了好处费”,进而直接索要3万元打点费,之后又要求增加1万元。
为留存证据,何拥军前往银行取款时特意录音确认金额。2023年1月9日,他将4万元现金交给了宁某某,两天后,宁某某甚至口述三条申诉意见,指导何拥军补充成材料邮寄给法院,并再次承诺“在二审中公正判决,将案子翻过来”。
然而,这一切承诺最终化为泡影。案件最终仍维持原判。交了钱的何拥军不仅未能赢得官司,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宁某某在事件曝光后的回应令人瞠目。这位本应代表司法尊严的法官,却将自己的违法行为归咎于当事人“设套”。“他甜言蜜语地哄我,我没经受住诱惑”。 这种辩解令人匪夷所思——法官本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伸手被抓后却怪当事人“甜言蜜语”,这好比小偷怪别人钱包放的位置太诱惑。
更讽刺的是,宁某某在2024年9月曾发微信斥责何拥军诬告:“对你有什么好处,你要是通过告状这一方式达到翻案目的肯定是行不通的,你诬告害死我对你没半点好处。”当时他尚未预料到何拥军已经掌握了录音证据。
2025年10月底,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任免名单,宁某某被免去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审判员职务。目前,4万元赃款已被退缴,纪检部门已对宁某某经手的数百起案件启动全面评查,以审查是否存在其他问题。至于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检察机关仍在审查中。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中央政法委曾通报多起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典型案件。如吉林省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原审判员孙鹏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非法收受案件当事人钱款共计27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司法腐败戕害公平正义,为法治社会所不容。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一些有权人、有钱人搞花钱捞人、花钱买命、提钱出狱,为什么能得手,原因就是政法队伍中存在腐败现象。”
该起法官索贿事件引发了广泛质疑,许多网友认为对宁某某的处理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之嫌。核心的质疑点在于免职是否等于追责的终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官主动索贿4万元并承诺干预案件判决,已涉嫌构成受贿罪。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所言:“法治意味着所有的人,包括规则的制定者,都要受制于法律。”法官违法,更应依法严惩,才能彰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要重建司法公信力,就必须让法律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任何人违法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对于司法系统而言,这起事件应当成为一个深刻的警示,推动更深层次的自我净化,确保法官队伍的清正廉洁。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守护这道防线的人亲自将其撕开裂缝时,修复的难度远超想象。对宁某某的处理不能止于免职,而应有更深入的调查和更严肃的问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