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无糖茶降温,存量竞争寻增长。
![]()
来源:快速消费品精英俱乐部
2025年饮料旺季落幕,曾引爆市场的无糖茶赛道终于褪去狂热,回归理性。从 2023年110%的爆发式增长,到2024年“千茶大战”的白热化竞争,再到2025年增速显著放缓,无糖茶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蓝海到红海的蜕变,也走完了从品类狂欢到价值回归的历程。
如今,旺季数据清晰地勾勒出行业新图景:老牌巨头稳扎稳打,新锐品牌步履维艰,价格战逐渐退场,品质与品牌力成为竞争核心。这场潮涌过后,市场格局已然重塑,而留给所有参与者的命题是——如何在存量竞争时代实现可持续增长。
![]()
从狂飙突进到理性生长
2025年4-9月的旺季数据,为无糖茶的“降温”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对比2024年同期,每个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速均出现下滑,其中4月、5月、8月、9月的增速不足去年的二分之一,4月甚至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仅7月表现与去年基本持平。
这标志着无糖茶正式告别增量爆发期,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
但增速放缓背后,并非市场需求萎缩,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表现。从价格维度看,2023至2025年旺季,件均价从5.1元/pcs稳步上涨至5.6元/pcs,消费者并未因增速放缓而缩减预算,反而更愿意为大规格、高品质产品买单。
百毫升均价虽呈阶梯下降,但2024-2025年的下降幅度已明显收窄,且价格波动显著减小,意味着激烈的价格战已基本退场,行业从“拼低价”转向“拼价值”。
茶种竞争格局则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茉莉茶依旧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普洱、绿茶占比稳定,而乌龙茶表现尤为亮眼——不仅在9 月实现占比回升,件均价还持续增长,至9月已与茉莉花茶持平,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茶种之一。
这种变化折射出消费者需求的分化:大众市场偏爱经典茉莉,而品质型消费者更青睐乌龙等特色茶种,为品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空间。
![]()
巨头领跑,挑战者突围承压
行业降温期,市场份额加速向头部集中。2025年旺季,农夫山泉、三得利组成的 “老牌无糖茶集团”持续巩固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而综合性饮料集团(康师傅、统一等)与无糖茶挑战者(果子熟了、茶小开等)的份额则双双缩减。
![]()
其中,综合性饮料集团的整体份额已不足10%,挑战者们的份额从2024年的5%左右跌至 2025年9月的3.4%。更值得关注的是,十大主流集团的市场份额合计已超95%,新进入者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便利店这一无糖茶的“发源地”,更能反映竞争态势的变化。老牌集团在此业态中的份额增幅超6%,而以便利店为核心起盘的挑战者们,份额从4月的5.6%跌至9月的 3.6%。对于渠道积累薄弱的新锐品牌而言,曾经的“优势阵地”正在被巨头蚕食。
不同阵营的产品策略差异也愈发清晰。老牌集团的件均价逐年走高,始终保持行业高位,百毫升均价虽略有下降但仍领先行业,同时积极布局大规格产品,适配家庭、办公等多元场景。综合性饮料集团则坚守中低端价格带,件均价不足5元,规格升级动力不足。
挑战者们的策略则更为纠结:2024年受价格战影响件均价下滑,2025年虽回调至接近老牌集团的水平,但百毫升均价较2023年已下降近20%,在品质与成本间难以平衡。
乌龙茶赛道的竞争更具代表性。在单一乌龙茶市场,老牌集团份额已超95%,综合性饮料集团与挑战者份额均遭腰斩;但在复合乌龙茶领域,挑战者们凭借花果复配、口味创新,将市场份额提升至近60%,成为其为数不多的“自留地”。这种分化印证了:巨头掌控基础市场,新锐品牌只能在细分创新中寻找机会。
风味创新与功能升级的双线突围
在存量竞争的死局中,产品创新成为破局关键,而复合风味与功能升级正成为两大核心方向。2025年旺季数据显示,无糖茶竞争早已跳出 “有无糖” 的初级阶段,转向“好不好喝、有没有价值”的深层较量。
东方树叶推出的陈皮白茶新品,凭借“陈皮理气健脾+白茶清热去火”的组合,模糊了无糖茶与养生水的边界,精准契合新中式养生需求,其销量前三的产品中,茉莉花茶、青柑普洱均为复合风味。
![]()
复合风味的爆发力在新锐品牌中更为突出。果子熟了以“中国茶+中国花”为核心,两年推出16种花香新品,栀栀乌龙曾创下单月增速750%的纪录,2024Q2至 2025Q1稳居市场第四。
这一趋势与全球风味潮流高度契合,Innova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消费者对花香风味的兴趣激增91%,1/3消费者主动寻找花香元素饮品,为品牌提供了明确的创新方向。
功能化升级则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三得利通过添加茶氨酸与GABA切入助眠场景,让茶还推出“无糖果茶+益生元+高山茶底”新品,将无糖茶从“无负担”推向 “轻功能”。
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下,“有机+无糖”成为新风口,叠加膳食纤维、抗氧化剂等成分的产品逐渐增多,绑定职场提神、佐餐解腻等细分场景的创新,正重构无糖茶的消费逻辑。
![]()
无糖茶的潮起潮落,是中国快消品市场的缩影。从元气森林带火“无糖”概念,到东方树叶引爆纯茶市场,再到“千茶大战”的乱象,行业用三年时间证明:短期流量与价格战只能带来一时热闹,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和对品牌心智的深耕。
如今,市场已经给出清晰答案:想起乌龙茶就想到三得利,想起国民无糖茶就想到东方树叶,这种心智占领的价值,远胜于短期的销量冲刺。
对于巨头而言,需持续用产品创新巩固心智;对于新锐品牌,细分场景、精准定位是唯一出路;对于潜在进入者,95%的市场集中度意味着必须具备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从“网红”到“长红”,无糖茶的故事才刚刚进入精彩篇章。当所有品牌都放下浮躁,回归 “做好茶” 的本质,这个品类或许能像可乐、凉茶一样,诞生出真正的国民品牌,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留下长久的印记。
参考资料:
1、马上赢情报站《数读「无糖茶」:潮涌之后,谁留下?谁离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