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正在从“全民追捧”滑向“全民质疑”的深渊。
曾经排队抢购的盛况,如今变成19%退订率、2800亿市值蒸发、二手车商拒收、用户怒退全家桶,这场崩塌来得如此迅猛,不是偶然,而是把造车当成手机发布会的必然恶果。
雷军曾说:“智能电动车就是大号手机加四个轮子。”
![]()
这句话暴露了小米造车最致命的误判:汽车不是快消品,不能靠参数堆砌和营销话术糊弄过关。手机死机可以重启,系统卡顿能OTA修复;但汽车一旦失控、起火、车门打不开,三条人命就没了,没法回滚,更没法道歉了事。
可小米偏偏把手机那套,“参数内卷+饥饿营销”全搬了过来。
宣传“1548匹马力”,交付后却锁到900匹,还得跑赛道解锁;吹嘘“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能散热,拆开一看只是两个装饰孔;承诺高保值率,结果二手车商出价比新车低8万,直言“风险太大不收”。
![]()
这种“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套路,在3C领域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在汽车这个关乎生死的行业,无异于自掘坟墓。
更令人寒心的是对用户的傲慢。低配版交付要等一年,高配却优先排产;车还没影,就催用户7天内付全款,这哪是卖车?分明是把消费者当“免费资金池”。当信任被当作理所当然,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而真正压垮口碑的,是两起致命事故。安徽铜陵、成都天府大道,两辆SU7碰撞后起火,车门均无法打开,导致人员无法逃生。
![]()
目击者描述的细节令人心碎,可小米的回应,却只有股价暴跌后的沉默,以及事后翻旧微博强调“安全是前提”。人命关天之际,一句“前提”能救回谁?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单月跌超20%,市值蒸发2800亿;用户用行动表态:小红书热议“因汽车放弃小米全家桶”;连供应链都开始动摇,二期工厂延期,供应商承压,每卖一台亏4.5万。曾经引以为傲的“人车家全生态”,如今裂痕遍布。
![]()
问题根源,不在雷军不够努力(他自称每天工作18小时),而在整个模式错位。三年造车,对比传统车企4-5年研发周期,省下的不是时间,是必要的技术沉淀与安全验证。
工程师要向泛亚请教底盘调校,保险杠设计被专家称为“12年没见过的低级错误”,这些细节暴露的,是经验断层,更是对汽车工业敬畏心的缺失。
小米擅长讲“速度信仰”、“颜值王道”,却忘了汽车的第一使命,是可靠地把人从A点安全送到B点。当它把赛道圈速、轮毂设计、APP互联当作卖点,却在被动安全、应急逃生、极端工况测试上留白,悲剧早已埋下伏笔。
![]()
如今,集体诉讼已在路上,法律界直指其涉嫌虚假宣传。若坐实,小米将面临退货赔偿,品牌信誉彻底归零。
雷军说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刻”。但真正的艰难,不是股价下跌,而是当用户开始怀疑你连最基本的诚实都做不到时,再响亮的口号也唤不回信任。
造车不是秀肌肉,是守底线。小米若还想活下去,请先放下“参数第一”的执念,回到那个朴素的起点:别让下一辆车,成为别人生命的终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