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老外接受不了中国白酒?答案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大多数老外都接受不了中国白酒?核心就俩字:难喝。
大家对天价白酒的最高评价是什么?是不是“这酒喝了第二天不难受”?这话本身就说明问题——可见白酒喝起来有多受罪。咱们常说“罚酒3杯”,从没听过“罚大虾3个、螃蟹3只、牛肉3块”的,不就是因为大家公认酒不好喝,才把它当惩罚道具吗?
上海疫情封控那两个月,大家最急需的供应链金字塔顶端是可乐和烟,其次是牛奶、泡面,再往下是蛋糕、巧克力之类,整个需求清单里,压根没出现过任何一种酒。所以说,酒确实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文化。
而中国的酒文化,本质上就是一场服从性测试,白酒这种既不好喝又伤身体的东西,恰好成了这场测试的最佳道具。国外的服从性测试不用白酒,他们大多是通过派对等形式进行。
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俄罗斯军事代表团访问北京时,点名要喝茅台。我方接待人员说:“那种酒你们未必喝得惯,我推荐一种中国顶级好酒,一般人很难喝到——北京红星二锅头。”俄国人喝了一轮后,直言:“对不起,还是换成茅台比较好。”说白了,他们喝的不是酒的品质,而是茅台背后代表的地位。
有网友说得直接:“你就算吹破天,白酒也没冰可乐好喝。”这东西几千年来都没成为主流,一直是底层体力劳动者的麻醉品。白酒的地位其实是建国后才提上来的——当年抗战的老干部们就爱喝,觉得劲儿大、上头过瘾。
而中国2000多年来,喝得最多、最上台面的其实是黄酒(也叫粟米酒),度数并不高。我觉得未来白酒的地位会回归它原本的位置,黄酒和米酒会越来越受青睐。白酒能“干死”传承3000多年的黄酒文化,说真的,偶然因素太大了。
再想想,为啥中国几千年来都不怎么爱喝白酒?还是因为难喝。放眼全世界的酒:水果酿造的高度酒叫白兰地,低度的叫雪梨酒、葡萄酒;麦芽酿造的高度酒叫威士忌,低度的叫啤酒;谷物酿造的高度酒叫伏特加,低度的叫清酒。这些酒有个共同特点:主流酒精度多在40°左右,同时也有大量低度酒受众。
再看咱们的白酒:45°起步,而且45°还被当成劣质酒的代名词,主流度数直接冲到52°,45°以下的白酒几乎不存在。这是为啥?其实乙醇本身是淡甜味的,全世界都一样,不管用什么原料、什么工艺,乙醇的味道都不会变。所以我们评价一款酒的口感,本质上是在评价乙醇之外的其他风味物质。
说到这,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和餐馆里食材不新鲜就猛放辣椒、盐一个道理——用重味儿掩盖本身的缺陷。白酒就是靠高度酒精,来遮盖风味上的“难喝”。如果白酒真的好喝,40°甚至更低度数的白酒早就该大量存在了。可现实恰恰相反:度数越低,乙醇含量越少,白酒本身的难喝味道就越突出。你买一瓶白酒,里面所有物质中,最好喝的其实是乙醇,所以白酒必须做高度数,不高不行。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外地人喝不了北京的豆汁儿?
A. 因为外地人不会喝,是外族蛮夷;
B. 因为外地人不懂传承千年的地道北京文化;
C. 因为外地人没喝过这么好的东西,没品味;
D. 因为豆汁儿难喝啊。
有意思的是,恰恰因为豆汁儿难喝,反而让它销量不错——外地人都不信邪,总想试试。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在“喝了就倒”和“喝了没事”之间,琢磨出来的“黑暗料理”,和炒肝、卤煮、面茶的发明逻辑一样:都是因为过去穷,只能用廉价食材做出重口味食物来果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