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为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效热管理,如何在不依赖外部能源的情况下实现冬季保温与夏季降温,一直是能源与材料领域的重要课题。传统的被动辐射冷却材料虽然能在白天实现降温,但无法在寒冷天气中提供加热功能,限制了全年能效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形貌可调控碳酸钙(CaCO₃)的双模辐射调控复合薄膜,可通过结构差异实现“制冷—加热”双功能切换。该设计利用多尺度CaCO₃颗粒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体的协同作用,在“制冷模式”下展现高反射率与高红外发射率,实现被动辐射冷却;而在“加热模式”下,通过分级结构与碳纳米管吸收层的设计,有效提升太阳吸收与抑制热辐射,实现高效集热。该策略为建筑、电子设备及能源系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可切换、全年适用的温度调控新途径。相关成果以Morphology-engineered CaCO₃ enabling dual-mode nanocomposites for zonal radiative cooling and heating为题发表在Small期刊上。
![]()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形貌调控碳酸钙(CaCO₃)的双模纳米复合薄膜,实现了辐射冷却与太阳加热的可切换功能,为建筑分区温控提供新策略。研究首先构建了分别用于冷却与加热的两类薄膜结构,其中球形CaCO₃/PDMS复合层用于高反射−高发射的冷却模式,而PET-ITO结构实现了高吸收−低发射的加热模式(图1)。冷却模式通过多尺度CaCO₃颗粒调控光散射,实现了可观的太阳反射率与红外发射率,在室内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降温效果(图2);加热模式则利用分级结构增强光吸收能力,展现出快速升温特性(图3)。室外测试进一步证实,两种模式在不同环境下均具备稳定的温度调控性能与高能效表现(图4)。最后,将该双模薄膜应用于建筑模型中,模拟结果表明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均可有效降低制冷和采暖能耗,具备实际应用潜力(图5)。
![]()
图1:双模式薄膜的制备与表征。(a) DRCF(辐射冷却模式薄膜)的制备流程示意图;(b) HRHF(光热加热模式薄膜)的制备流程示意图;(c)双模式薄膜集成于基底上的结构示意图;(d)球形碳酸钙(CaCO₃)颗粒的SEM图像;(e) DRCF的整体截面SEM图像;(f)海胆状CaCO₃颗粒的SEM图像;(g) HRHF吸收层表面的SEM图像;(h)双模式智能热管理薄膜的理想光谱设计示意图;(i) DRCF与HRHF在平铺与卷曲状态下的实物照片;(j)在800 W/m²太阳辐照下的红外热成像图。![]()
图2:冷却性能测试。(a)球形CaCO₃、纯PDMS及多孔PDMS/CaCO₃复合材料的XRD图谱;(b)不同CaCO₃含量的梯度多孔PDMS/CaCO₃复合材料的太阳光谱反射率;(c)不同CaCO₃粒径(0.5、1、2.5、4 μm)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太阳光谱反射率;(d)不同粒径CaCO₃颗粒的散射效率模拟结果;(e) CaCO₃散射效率随粒径变化的关系;(f)单峰、双峰与三峰样品的反射率与发射率光谱;(g)对应散射体的电场分布模拟结果;(h)三峰CaCO₃混合物在不同粒径比例(2.5、1、0.5 μm)的堆积密度;(i)单峰、双峰与三峰混合物的模拟堆积密度;(j)多尺度PDMS/CaCO₃单元的位移与应力分布模拟图;(k)室内冷却性能测试系统的示意图;(l)不同样品的温升与降温曲线;(m)对应的红外热成像图;(n) DRCF与其他典型辐射冷却材料的平均反射率与发射率对比分析。
![]()
图3:加热性能测试。(a)纯PDMS、碳纳米管(CNTs)及分级结构PDMS/CNTs吸收层的XRD图谱;(b)不同CNTs含量下平面PDMS/CNTs-PET-ITO复合材料的太阳光谱反射率;(c)表面结构化PDMS/CNTs-PET-ITO的反射率与发射率光谱;(d)分级表面结构PDMS/CNTs吸光机理示意图;(e) HRHF在不同入射角下的反射率光谱;(f)微结构与分级结构在不同入射角下的电场分布模拟结果;(g)室内加热性能测试系统示意图;(h)不同样品的升温与降温曲线;(i)对应的红外热成像图;(j) HRHF在不同入射角下的温升与降温曲线。
![]()
图4:户外辐射加热与冷却实验。(a)辐射加热与冷却测试装置实物图;(b)用于评估辐射加热与冷却性能的实验装置结构示意图;(c)冷却测试中箱内实时温度记录(平均湿度35%);(d)环境温度与各样品之间温差的计算结果;(e)不同对流换热系数(hc)条件下DRCF的冷却功率;(f)加热测试中箱内实时温度记录(平均湿度50%);(g)各样品与环境温度之间温差的计算结果;(h)不同对流换热系数(hc)条件下HRHF的加热功率。
![]()
图5:用于分区温度调控的双模式薄膜。(a)建筑模型测试装置实物图;(b)分区热管理系统示意图;(c)不同屋顶材料下的模拟温度分布;(d)采用不同屋顶材料的建筑模型实物照片及红外热成像图;(e)各区域内部实时温度变化曲线;(f)含DRCF与不含DRCF建筑模型的模拟制冷能耗与节能效果;(g)不同中国城市区域的模拟制冷节能比例;(h)含HRHF与不含HRHF建筑模型的模拟采暖能耗与节能效果;(i)不同中国城市区域的模拟采暖节能比例。
小结: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形貌可控CaCO₃的双模纳米复合薄膜,通过调控微观结构实现辐射冷却与太阳加热的智能切换,为分区热管理和建筑节能提供了新思路。冷却侧由嵌入多孔PDMS的球形CaCO₃颗粒组成,加热面采用分层结构的PDMS/CNT复合材料,使用海胆状CaCO₃作为模板,并与低辐射PET/ITO层增强太阳能吸收和抑制红外热损失,实现了高反射−高发射与高吸收−低发射两种功能模式。研究表明,冷却模式的平均太阳反射率超过95%,中红外发射率约为0.97,可实现显著的被动降温效果;加热模式则通过分级结构增强了光吸收能力,实现快速升温与高热能转化效率。室外实测与模拟结果进一步证实,该双模薄膜在不同环境湿度与气候条件下均能维持稳定的性能表现,在制冷与采暖两方面均具备明显的节能潜力。尤其在建筑应用中,该策略可根据环境需求自适应调节温度分区,实现全年能耗优化,展示出在智慧建筑、可持续能源利用及多功能热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论文信息:Li X, Fan X, Yang R, et al. Morphology‐Engineered CaCO3 Enabling Dual‐Mode Nanocomposites for Zonal Radiative Cooling and Heating[J]. Small, e09710.
都看到这里了,关注一下吧^_^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旨在促进信息传递与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处理。欢迎从事【太阳能综合利用/辐射制冷/微纳尺度传热】等相关领域学者分享您最新的研究工作,我们将竭诚为您免费推送,投稿邮箱:wangcunhai@ustb.edu.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