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超高清显示,高分辨率(即 4K/8K 分辨率)、广色域(即 BT.2020 色域)是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技术而言,其瓶颈问题在于发展兼具高效和高色纯度的三基色发光材料。
近十余年来,OLED 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是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材料的应用,这类材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小的单重态-三重态能隙(ΔES1T1),因而三重态可以通过反向系间窜越过程回到单重态,实现高效的激子利用。
然而在传统认知中,TADF 材料需要使得其前线分子轨道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充分分离,以降低 HOMO-LUMO 的电子交换积分 2KHL,降低 ΔES1T1。然而,这也使得 TADF 材料普遍存在着结构弛豫严重、光谱展宽严重、色纯度差的问题。并且,2KHL 的降低也使得其荧光辐射跃迁速率显著下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 TADF 材料难以直接应用于高色纯度的显示应用中。
直到 2016 年,多共振型(MR,Multi-Resonance)发光材料打破了传统 TADF 设计的这一认知:这类材料具有杂原子掺杂的平面稠合骨架结构,在分子轨道空间重叠较强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小 ΔES1T1、高辐射跃迁速率的窄谱带发光。尽管近些年 MR 发光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其底层设计机理仍然不够清晰(例如,这类材料为何能在具有明显 HOMO/LUMO 重叠的情况下实现小的 ΔES1T1),现有含时密度泛函理论难以准确预测此类材料的激发态性质,阻碍了这类材料的理性设计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州大学教授张晓宏课题组开展了一项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他们揭示了 MR 发光材料在分子轨道强空间重叠下,仍能实现小 ΔES1T1 的机制。
(来源:资料图)
传统基于单电子激发模型下的观念认为,ΔES1T1 的减小需要最小化 HOMO-LUMO 轨道空间重叠程度,以降低 HOMO-LUMO 交换积分(2KHL)。
而该团队发现,MR 型分子的激发态由于是多电子激发过程,除了 HOMO→LUMO 的激发过程,其 HOMO→LUMO+1 轨道的激发过程也对其激发态有重要贡献。而 HOMO→LUMO 与 HOMO→LUMO+1 过程的耦合会显著稳定 S1 态能量,从而显著减小 ΔES1T1。
基于这一能够更准确描述 MR 发光材料激发态性质的物理模型,他们进一步推导出了一个仅基于材料分子的简单基态参数 HOMO-LUMO 交换积分(2KHL)和 LUMO-LUMO+1 能级差(ΔELUMO–LUMO+1)就可以预测其 ΔES1T1 的模型公式,并通过已报道的实验案例验证其准确性和普适性。
他们还基于该模型成功发展了高效的 MR 发光材料 IV-DABNA,其实验测试 ΔES1T1 与其模型公式预测结果高度相符。最终表现出极为出色的器件性能,最大外量子效率接近 40%,效率滚降也极低,1000cdM⁻² 的亮度下效率仍达 38%。
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从最基本的物理层面出发,阐明了 MR 发光材料“小 ΔES1T1”的起源,为面向超高清显示的 OLED 材料的设计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资料图)
审稿人对该研究评价称:“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且重要的工作,不仅深化了对有机半导体材料中 ΔES1T1 的理解,还证明了新提出的 ΔES1T1 表达式在高效多环杂芳烃发光材料的筛选和设计中表现优异。”
此外,Nature Materials 编辑团队也评价这一工作:“该研究深化了多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MR-TADF)材料中单重态-三重态能隙(ΔES1T1)的理解,为设计高效、低滚降的 OLED 的设计提供了发现。”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5-02309-4)
OLED 技术本身是一项有巨大应用前景的平板显示技术。利用本工作提出的这一普适模型,学界和产业界有望发展性能更加优异的高性能 OLED 发光材料,并将其应用于超高清显示 OLED 技术中。
科研工作者大多深有体会:研究到了一定阶段,常会步入瓶颈期。大量重复、枯燥的实验与尝试,往往迟迟换不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在本工作的第一轮审稿意见中,有一个审稿人虽然对该团队提出的理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也对其普适性提出了质疑。他要求该团队设计合成更多全光谱发光范围内的 MR 材料,来验证所提出的物理模型的普适性。他们虽然在纸面上很快就设计了若干这样的候选材料。然而,它们的实验合成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的中间体难以溶解导致做不出终产物,有的硼化反应产率极低,导致难以提纯出来……每当这样的时刻,团队中难免弥漫着“或许这样也可以了”的放弃念头。
但是团队成员王凯对 DeepTech 表示:“我们始终相信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正因为没有轻言放弃,在持续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他们最终幸运地找到了答案——这看似偶然的突破,其实正是坚持与努力所带来的必然馈赠。
总的来说,这一工作显著加深了对 MR 材料设计的认识,为超高清 OLED 发光材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一方面他们将基于本工作提出的这一普适模型,对 MR 材料进行更加深入的理性设计和调控。另一方面,他们还将对 MR 发光材料的其他共性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其谱带窄化的原因和驱动力、其器件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等,推动这类新型 OLED 发光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实现 OLED 材料的国产替代。
参考资料:
Walia, R., Xiong, X., Fan, XC. et al. Achieving small singlet–triplet energy gaps in polycyclic heteroaromatic emitters.Nat. Mater.(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5-02309-4
运营/排版:何晨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