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1日讯 在医学大家刘镜如先生家里有一件牛角雕刻的鲤鱼摆件,这个摆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中医和一名来青岛访问的朝鲜代表团成员之间友谊的象征——当年这位代表团成员在青岛访问期间,不幸患上湿瘟,虽经多方救治,但收效甚微。紧急时刻,有位中医大师用一剂清瘟败毒汤冲服牛黄安宫丸,让他转危为安。朝鲜代表团为表感谢赠送了此摆件,受赠者就是刘镜如先生的父亲,名震岛城的中医刘季三先生。
家学渊源的医学传承
作为清代著名瘟疫学大家、《松峰说疫》作者刘奎的后人,刘季三(1906-1975),名簊,字季三,号松荫,是诸城刘氏医学世家传承谱系中第十四世传人,深得家学真传,他自幼随父习医,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已能代父应诊,二十岁即独立行医,展现出过人的医学天赋。
在早年一次流感大流行中,年轻的刘季三运用家传医术结合个人心得,救治了无数病患。民众感念其恩,特赠 “济世活人” 匾额,这是对他医术医德最真挚的肯定,也预示着他将继承弘扬家族济世救人的医学传统。
寿春堂的“金字招牌”
始创于1927年的青岛同生药房(后更名为寿春堂药房),当时是岛城有名的中药房。药房力邀已在中医界德艺双馨的刘季三前来坐诊。刘季三不负众望,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很快成为药房的金字招牌,求医者络绎不绝。
行医过程中,刘季三始终倡导“医德济世”的理念,面对来诊患者,从不推诿,总是急病人所急,全力施救。在临床实践中,他将经验方剂制成便于使用的成药,如黄连膏、湿疹膏、太乙膏等膏剂及金黄散、肝脾双理丸等中成药,因其疗效显著而广受百姓欢迎。
1938年5月,刘季三全家徙居青岛,定居于无棣二路43号,从此全身心投入到青岛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行医轨迹,更深刻影响了青岛中医事业的发展进程。
青岛中医发展的奠基者
刘季三不仅是医术精湛的临床大家,更是富有远见的医学教育家和组织者。他联合青岛当地名医,共同组建了青岛中医研究会,致力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他积极著书立说,兼任讲习,主编了颇具影响力的医学季刊 《医药箴规》。他在经典的研究上,尤其对《伤寒论》的见解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青岛四大名医之首。
1955年7月,青岛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青岛市中医医院成立,刘季三众望所归,被任命为首任院长。1958年又兼任了青岛中医专科学校校长,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文化底蕴深厚的风雅儒医
受家族儒医传统的影响,刘季三在医学之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平生手不释卷,个人藏书达5000余种,在文史领域造诣颇深,精于词章之学,书法亦颇为擅长。著有 《松荫庐诗词稿》《历代诗选》及《学书》手帖等,展现出传统儒医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种深厚的文化修养,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医学境界。正如他曾在《医药箴规》中所言:“医者意也,意之所之,要在通变”,这种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正是儒家智慧与医学实践完美结合的体现。
刘季三先生留下的医学遗产和精神财富至今仍影响着青岛的中医学界。作为诸城刘氏医学世家的重要传人,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踔力耕耘,续写了这个著名医学家族在新时代的济世篇章。
从刘奎的《松峰说疫》到刘季三的《医药箴规》,从临床实践到中医教育,刘氏医学世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恪守家训,继承弘扬中医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以创新的思想践行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家族传统。刘季三先生的一生,恰是对这一传统在二十世纪的生动诠释,他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刘氏医学世家传承不息的明证。
如今,回顾青岛中医事业的发展历程时,刘季三这个名字,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赓续着那段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医学传奇。
闪电新闻记者 李涛 诸城融媒 邵长江 张泽青 德琳 王伟 潍坊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