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镇龙石头村215亩集中连片撂荒地复垦复耕,种植高产优质水稻。
沃野焕新生,耕地是乡村振兴中最宝贵的资源。面对撂荒地这一制约发展的“沉睡资产”,龙门县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改革破题、以产业筑基、以政策聚力,打一场撂荒地整治攻坚战,让“荒地”复耕变“良田”。
龙华镇龙石头村通过引进惠州市龙门浅山未来农场发展有限公司,对村内215亩集中连片的撂荒地实施规模化复垦复种,全部用于种植高产优质水稻。百余亩曾经野草遍布的闲置荒地,现已化身为整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蓝田瑶族乡蓝田村杨屋村小组,100亩撂荒地经过土壤改造,变身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的富含硒元素、绿色有机的“天绿香”正成批走向市场。
龙华镇
215亩撂荒地规模化复垦复种
近年来,龙华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将撂荒地复垦复种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龙华镇龙石头村通过引进惠州市龙门浅山未来农场发展有限公司,对村内215亩集中连片的撂荒地实施规模化复垦复种,全部用于种植高产优质水稻。百余亩曾经野草遍布的闲置荒地,现已化身为整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惠州市龙门浅山未来农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嘉平表示,龙石头村生态优越,土质好、水源好,符合公司生态农产品的种植要求。今年晚稻一共种植了215亩水稻,主要品种是优质丝苗米美香占2号。
面对生态失衡的撂荒现状,龙门浅山未来农场发展有限公司,系统开展了土地平整、沟渠修复和土壤生态改良等基础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并非“单打独斗”,龙华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通过技术指导、资源协调和精准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耕地基础设施问题。
马嘉平表示,公司采取杂草粉碎还田、堆放有机肥等方式进行了土壤改良。在整个复垦和经营过程当中,龙华镇提供了最新政策、专家指导、农业保险,赠送了有机肥料,还协助开展土壤检测。
在龙华镇龙华村,村“两委”积极动员村民小组和农户,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复垦复种工作。龙华镇龙华村全村累计完成撂荒地复垦200亩,并科学采用轮作方式,种植水稻、玉米、番薯、花生及时令蔬菜等多元作物。
为有效推动撂荒地复垦复种工作,龙华镇通过“政府统筹、村企协作、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引导耕地集中流转至农业企业,实行规模化种植,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024年,龙华镇已完成撂荒地复垦1079亩;2025年计划继续在龙石头村复垦约350亩,共涉及2块图斑,预计在2026年2月前全面完成复垦复种。
蓝田瑶族乡
今年计划复垦236亩,10月底前完成
在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曾有大片耕地因劳动力外流、种植效益不高等原因长期闲置。在蓝田瑶族乡蓝田村杨屋村小组,100亩撂荒地变身蔬菜种植基地,富含硒元素、绿色有机的“天绿香”正成批走向市场。
数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现在基地务工的工人每天都有15人以上,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3万元左右的收益。
蓝田红蔬菜种植基地运营方广东惠州蓝田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黎泽杰说,自2024年10月项目启动以来,在当地政府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同支持下,企业对这百亩撂荒地开展了系统性改造,通过施用有机肥、定期检测土壤等绿色种植方式,完成了撂荒地的变身。
在蓝田瑶族乡,惠州市睿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富硒稻种植基地,同样在上演撂荒地重获新生的故事。惠州市睿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威威表示,这些土地当时是高低不平的,通过挖机来清表,把这些小田变大田,再靠人工把石头捡干净、平整土地。后面又请农科所对土质进行全面检测,检测完后,再改良土壤,提升土地有机质和肥力,才能种出好的大米。
该基地依托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建了由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构成的“智囊团”,为富硒水稻种植提供全周期技术护航。自2022年项目启动以来,在研究所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同助力下,企业通过集中流转方式,将社前村、小洞村近百亩撂荒地整合起来,发展富硒水稻种植产业。目前,基地完成了社前村30亩、小洞村44亩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
2024年,蓝田瑶族乡已完成撂荒地复垦537亩,2025年计划复垦236亩,共涉及6块图斑,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复耕复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