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大地,鄱阳湖畔,九江柴桑区和上饶鄱阳县,曾因地理禀赋各异,面临着不同的种田困境:一边是“补丁田”,农机下田犯难;一边是雨季涝,丰歉全凭天意。如何破局?答案书写在广袤的田野上。近年来,江西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柴桑与鄱阳展开了一场关于“沃土良田”的生动实践,用坚实的工程和智慧的技术,共同托起了赣北大地“丰收的希望”。
破解土地困局
高标准农田建设,绝非“一刀切”的工程,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
![]()
“过去这田就跟补丁一样,东一块西一块,望过去全是田埂,这地可咋种嘛?”站在柴桑区港口街镇刘仓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点前,港口街镇人大主席桂步云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他口中的“补丁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已经发生了彻底地改变:曾经零散分布的坡地、丘陵田被整合成一片片平整开阔的农田,机耕道宽阔坚实,排水沟渠脉络分明。桂步云说:“以前村民外出务工多,不少田都荒了。自2024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全村5070亩土地,已建成3070亩高标准农田,播种、灌溉、收割全都不发愁了。”平整的田地提升了耕作效率,农田流转费也由每亩300元左右,提高到每亩600多元,再加上节省水肥等成本,一笔笔账算下来,曾经的“补丁田”变成了可规模化经营的“希望田”。
![]()
与柴桑区不同,鄱阳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核心是一篇“水文章”,重点在于灌排系统的全面升级与田块的标准化改造。鄱阳县昌洲乡永平村的周家村小组的村民周道洋记得,小时候的自己要随着父母在田边除草,还要取水来浇地,但更多时候,是怕涝,“一场大雨,水排不出去,一年的辛苦就可能泡汤。”周道洋说。如今,田边建了高标准的灌渠,安装了智能化的排灌系统,种地再也不怕旱,更不怕涝了。据周道洋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永平村里三分之一的土地只能种植一季水稻,且收成不稳定。现在,村民都改种了双季稻,一年两季稻谷的收成都能超过2500斤,“这就是高标准农田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周道洋笑着说。
筑牢建、管根基
在柴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经历了“主角”更替——以往由农业农村局包揽设计、实施到验收的模式被打破,当地推行乡镇一级法人制新模式,让农民真正站到农田建设的核心位置,从“旁观者”变身全程参与的“主力军”。
据柴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刘勋介绍,其核心在于推行“乡镇一级法人制”和“村民自建”两种模式。刘勋解释,柴桑区将农业农村部门职责权限下放,由乡镇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护工作,在选址规划、工程施工、施工监督、竣工验收阶段,都有村民积极参与其中。
![]()
另外,区纪委与区高标办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抽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及检察院人员参与监督,并聘请群众和种粮大户参与监督。每个项目村成立了群众监督理事会,由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日常施工监管和矛盾调处,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完工后,由乡镇政府组织专班与村委会、受益农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联合按规定标准和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单项验收。“我2024年回村牵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时,村里的老人都来出谋划策,大家都想把田建好,对施工过程和验收,都很上心。”王灿邦是新塘乡前进村的种植大户,现在承包了村里2500多亩高标准农田。在农田管护方面,柴桑区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并且通过公开招标,将全区12个乡镇共12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纳入保险。王灿邦说,现在每亩水稻增产约100公斤,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以上,“聘请村民进行管护,再加上保险保障,现在种地可以说是非常高效。”
据了解,柴桑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丘陵地带道路通达率达95%,平原地带达100%,通水率达10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2~0.3个等级,每亩土地流转费用提升约150元/年,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也有了更多增收渠道。
良田托起产业
10月18日,柴桑区新塘乡胡桥村千亩柿子基地的负责人费强高兴得合不拢嘴,自2014年开始在胡桥村种柿子以来,他的柿子园第一次这么热闹。“以前年年亏本,这几天柿子熟了,来采摘的人水泄不通,还有主播给咱网络带货呢!”费强笑着说。
变化,源于胡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没建高标准农田之前,村里田地高低不平,没有优质的机耕道和沟渠,撂荒较多,农田一亩一年50元都流转不出去。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农田流转费用达到了300元一亩,返乡务农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村容村貌改善了,稻田景色优美,来踏青、农家乐的游客多了,我的柿子园才逐渐出名。”费强说。
![]()
对此,刘勋认为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破冰效应”,“农田建得好,才能吸引人来种、来投资。形成高密度的产业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样产业之间形成互补和带动。”刘勋说,现在,村劳动力4月~8月忙农事,8月、9月晚稻收割后,9月~12月可以采摘柿子,时间正好形成闭环。而美丽的农田和柿子园联动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今年柿子园的游客比往年激增近两倍,线下线上加起来,预计今年柿子产量80万斤,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增收。”费强说。
在鄱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优异的灌排条件为“稻虾共作”等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我2017年就开始搞稻虾共生,最开始承包了36亩地。”乐丰镇茨山村村民王美玲向记者介绍,一方面小龙虾摄食稻田杂草和害虫,可以减少稻田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小龙虾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有机肥,减少化肥投入,提升稻米品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王美玲赶紧增加承包稻田,“现在承包了136亩,今年早稻亩产1200斤,还有种植大户亩产1500斤呢!”王美玲得意地说:“不过,我一亩地产出1000斤小龙虾,一亩地多赚3000元左右!”
从柴桑的丘陵到鄱阳的平原,虽然路径各异,模式不同,但两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都共同指向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宏伟目标。它们一个是“精雕细琢”的典范,一个是“大开大合”的样板,共同诠释了“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深刻内涵。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土地的改造、设施的升级,更是农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澎湃、最持久的动力,稳稳托起了丰收的希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