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之基在乡土,振兴之路见小村。2025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农民日报社、哔哩哔哩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广西广播电视台、长沙广播电视台等40余家广播电台打造的系列融媒报道《大国小村》,用42个村落的鲜活故事,立体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图景。
今天一起走进
鹤壁市浚县白寺镇白寺村
感受千亩良田的“聚合效应”!
金秋的豫北平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鹤壁市浚县白寺镇白寺村,比累累硕果更动人的,是村民们领取土地分红时的笑脸。
![]()
![]()
村民李明文摩挲着刚刚到手的几千元分红款,笑意从眉梢流淌而出。
这份喜悦的背后,是白寺村抓住农村“三变改革”机遇的成果。2019年,白寺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完成从“人均一亩三分地”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一跃。
![]()
![]()
白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靳光国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
聚合,让土地焕发新生。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间,260多亩草莓、猕猴桃等经济作物郁郁葱葱,吸引游客观光采摘。
合作社将整合后的土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农业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也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村集体净收入从不到40万元,发展到去年的251万元。村民每亩地收入从400元提高到1000元,还连续6年实现全民分红。
![]()
聚合,催生了种植方式的深刻革新。走在白寺村的田埂上,目之所及,是无人机划过的优美弧线,是自动化喷灌系统洒落的精准“春雨”。
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科技赋能创造了条件,而科技的深度参与,又反过来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并为白寺村打开了多元化发展的更多可能。
![]()
![]()
![]()
![]()
白寺村党总支副书记常兴华介绍:“像我们新投入使用的北斗定位精播系统,更加便于种子的精播,提高粮食的产量。像我们的无人机植防系统,更加精准施药,提高粮食的质量。新型灌溉设施更省人工,降低种植成本,不断提高粮食收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农业”为白寺村注入强劲动力。
六年来,白寺村共流转全村土地8500余亩,通过科技赋能,粮食产量提升了10%,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并带动了350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良田的聚合效应,并未止步于田间。
土地改革的成功,让白寺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参观基地”。村集体投入500多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将老仓库、旧村委会改造为省级示范性乡镇基层党校,变“参观流量”为“发展留量”。
![]()
![]()
白寺村第二支部委员刘纪楠告诉我们:“我们党校累计培训300余批次、万余人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聚合中焕发新生。
这个因秦始皇祭祀白帝得名的古村落,修复了110多处明清古宅,打造“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精品旅游线路,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村里有了资金,考虑把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在村史馆里,游客能了解白寺村的历史,感受从“人扛牛拉”到“机械化种植”的农业巨变。
![]()
![]()
![]()
![]()
从土地流转解放生产力,到特色种植提升价值,再到科技赋能增强竞争力,最后借文化传承点亮乡村旅游,白寺村绘就了一幅环环相扣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
![]()
![]()
村民王张英感慨:“土地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环境变好了!大家跳跳舞、敲敲鼓,幸福感大大提升。”
从零散耕作到集中经营,从传统农耕到智慧管理,白寺村用“聚合”这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一扇新大门。当土地打破界限,当资源高效配置,当村民共享成果,这个中原小村的实践,正成为中国千万乡村迈向现代化的一页生动注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