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云南西双版纳做足“热”文章 打好“特”字牌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雷霁

“榴莲熟了!”“这棵树今年结了16个!”今年秋天,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来了即将实现“榴莲自由”的好消息——在勐腊县、景洪市勐罕镇等地引进种植的“金枕”“黑刺”“猫山王”等榴莲品种试种成功,金灿灿的果实挂上了枝头。

这一让大家期待的“榴莲惊喜”,是西双版纳州依托气候资源禀赋,不断拓展高原热区特色农业边界结出的硕果。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榴莲试种成功。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我国重要的高原热区,西双版纳州物种富集、四季瓜果飘香,发展出以热带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其中茶叶、橡胶、蔗糖三大特色产业占比超过47%,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提供了支撑。

“做足‘热’文章、打好‘特’字牌”——西双版纳州交出“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答卷,让高原热区特色农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快转变,这片农业“热”土孕育出了别样好“丰”景。

一片胶林 撑起百亿元的产业链产值

天然橡胶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天然橡胶产业正是西双版纳州的传统支柱产业。

11月,西双版纳勐腊田野橡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的橡胶种植基地里,胶农割胶正忙。“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了高产、高抗、高分子量品系的优良树种,一年四季都可割胶。”勐腊田野橡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云介绍。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发展”,种植端的稳固是橡胶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基础。2024年,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465.8万亩,占全国的27.8%、全省的55%;干胶产量35.7万吨,占全国的37.3%、全省的62.3%,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0亿元。

西双版纳橡胶产业的发展故事,正从田间延续到车间。勐腊田野橡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橡胶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机器轰鸣声回荡车间。

“作为西双版纳州最早进入橡胶产业的民营企业之一,‘创新’始终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关键词。”李云介绍,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合作研发了高分子、高性能特种航空轮胎橡胶,并被广泛用于医疗、工业等领域。


西双版纳州橡胶种植基地。胡冰清摄

为打通橡胶产业链上下游渠道,解决“上游卖不出去、下游卖不了好产品”的问题,该公司还打造了天然橡胶交易平台,实现天然橡胶仓储和现货交易。

企业创新离不开政策护航与精准赋能。“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出台了多项支持橡胶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连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橡胶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目前,西双版纳州共有涉胶企业134家,产品涵盖轮胎胶、浓缩乳胶、乳胶制品等多个领域,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3户。

产业兴,更要物流畅。就在今年9月,西双版纳天然橡胶绿色智能物流综合园建成投产,目前正处于试运营阶段。这座占地73.72亩,总设计库容达5万吨的物流园将通过高效集约的物流调度、智慧仓储技术,服务上下游企业。

“截至11月3日,园区累计入库量达2268吨,出库298吨。”项目建设运营方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储运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者天平介绍,加快货物周转和智能化仓储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园区将重点推进天然橡胶期货指定交割仓库申请,加快构建集仓储、加工、贸易、金融于一体的天然橡胶现代化供应链枢纽,更好地服务西双版纳州橡胶产业发展。

从种植、加工到制品生产、综合利用,再到智慧物流,“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橡胶全产业链基本建成,橡胶产业成为傣乡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

一抹茶香 促三产融合发展

在雨林茶山中“风驰电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1月8日,2025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在西双版纳圆满收官,其中景洪站的骑行线路串联起热带雨林、古树茶山与少数民族村寨,让选手们体验了一次速度与美景交织的酣畅骑行。

以普洱古茶攸乐茶而闻名的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便在这条骑行线路上。在这里,2.8万余亩生态茶园郁郁葱葱,4000余亩古茶园苍劲挺拔,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纯净的雨林气息。

近年来,当地不仅加大古茶山保护力度,打造出优质茶叶生产基地,还深入挖掘古茶山文化魅力,推出茶文化研学、非遗体验等项目,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茶文旅综合体。

“冬季来临,古茶园徒步游是热门项目。”基诺山乡政府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饶亚玲介绍。2024年以来,基诺山乡共接待徒步游客超97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创收963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从业人员人均增收5万余元,综合旅游收入突破3.5亿元。


景洪市基诺山乡打造茶文旅综合体。基诺山乡人民政府供图

雨林深处的茶香引来八方游客。依托古茶山资源,西双版纳州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截至2024年,共完成171个古茶山融合发展项目,推动茶产业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

茶文化塑魂,茶产业和茶科技赋能。

勐海茶厂的智能拣剔实验线上,视觉和红外线光谱识别技术就如一双敏锐之眼——无论是毛发、小石子还是木棍等,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一经识别,机械手便迅速而准确地抓取,让洁净的毛茶顺利进入下一生产环节。

今年5月,勐海茶厂智能拣剔实验线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处于成熟应用阶段。原本需要4名工人全神贯注地操作才能保证生产流程的生产线,如今仅需1名工人便能轻松胜任。

除了智能拣剔实验线,勐海茶厂还研发了智能拣剔工艺及设备、机器人自动压饼、数字化集群烘房和饼茶自动包饼等先进技术装备,传统茶厂正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融合发展茶文化、提质升级茶产业、智能技术激活茶科技,这些都是西双版纳州“十四五”时期让“一抹茶香”飘得更远的生动实践。以“三茶”统筹发展思路为引领,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的升级步伐更加稳健。

一尾鱼苗 领航种业“芯”版图

水产苗种,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

在不靠海、群山连片的云南发展现代渔业,听起来很稀奇。更稀奇的是,雨林茂密的西双版纳州,还成为了渔业苗种培育的“宝地”。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西双版纳州取得了全省淡水鱼苗产量第一的亮眼成绩。

这件“稀奇事”背后,一方面是“天赋”——西双版纳州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穿境而过的澜沧江孕育了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实现提早生产、全年持续生产、错峰销售,使西双版纳州具备了建立全国淡水渔业良种南繁基地的条件。

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冬繁基地和淡水渔业良种南繁基地,并制定了特色产业12项地方标准,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同时,整合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企业等力量,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并将研究成果率先在本地试验示范及转化应用。

西双版纳州渔业主导品种罗非鱼的苗种研发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22年,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共建了云南省第一家针对罗非鱼联合育种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并申报获批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

在此合作的基础上,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在澜沧江流域渔业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现代渔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王敏奇摄

产学研合作发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培育出了遗传全雄吉富罗非鱼‘博雄1号’,该品种具有自然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特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也为全州罗非鱼产业链的巩固提升提供了良种保障。”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奇介绍。

目前,西双版纳州已初步形成集罗非鱼、四大家鱼、鲤鲫鱼等名优品种以及澜沧江土著鱼等多种品类的水产良种基地;拥有水产苗种场46家,苗种繁育面积达3200余亩,销售市场覆盖云南省,并销往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种业发展为西双版纳州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强劲支撑。西双版纳州建成了6000吨级罗非鱼加工厂、全省最大的红螯螯虾苗繁育场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尾尾鱼苗从“雨林深处”游向了广阔的市场。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版图中,西双版纳州做足特色、延伸链条、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正加速释放高原热区特色农业活力,朝着 “十五五” 规划绘就的农业现代化图景稳步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7140文章数 560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