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铁血山河铸丰碑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
宋向辉(山东)
2025年,当和平的阳光再次照耀神州大地,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岁月流转,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南京长江的波涛抚平了战争的创伤,但纪念馆里的史料永远镌刻着民族的记忆。这场持续十四年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精神史诗,是人类文明史上反抗强权、捍卫正义的光辉篇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我们不仅要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更要从中汲取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一、山河破碎中的民族觉醒: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必然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外的一声炮响,撕开了近代中国最惨痛的一页。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柳条湖事件,成为侵略者悍然吞并中国东北的开端。在"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下,东北军奉命"绝对不抵抗",短短四个月,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陷敌手。然而,正是这片被铁蹄践踏的土地,率先点燃了抗日的烽火——马占山将军率部在江桥打响抗日第一枪,杨靖宇、赵尚志等共产党人深入林海雪原,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坚持游击战争。这些最早的抗日星火,昭示着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血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将局部抗战推向全民族抗战。当日本侵略者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时,中国守军第29军将士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怒吼,打破了"九一八"以来的屈辱沉默。这场看似偶然的军事冲突,实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延伸——从1868年明治维新确立"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到1927年田中奏折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蓝图,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早已昭然若揭。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的:"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民族的觉醒。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打破了国共对峙的僵局。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到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游击战;从知识分子徒步西迁保存文化火种,到工商业者毁家纾难支援前线;从海外华侨捐款捐物达13亿多元(法币),到港澳同胞组织"东江纵队"直接参战——四万万同胞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磅礴气势,构筑起捍卫民族生存的血肉长城。这种空前的民族凝聚力,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正是这种文化自觉催生的民族大义,使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实现了精神上的涅槃重生。
二、血肉长城中的精神丰碑:抗战精神的时代解码
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一组雕塑定格了震撼人心的瞬间:五位八路军战士背靠悬崖,面对步步紧逼的日军,毅然砸毁枪支,跃身跳下万丈深渊。这不是艺术的夸张,而是历史的真实——1941年秋,为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马宝玉等五位战士将日军引上绝路,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当俘虏"的民族气节。在山西左权县麻田镇,左权将军牺牲时的血衣上仍留着弹孔,这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在十字岭战斗中为掩护机关转移,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他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在烽火中交融,展现出革命者的铁骨柔情。
这些英雄群像共同构成了抗战精神的立体图谱。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树皮和草根的遗体解剖报告,丈量出信仰的厚度;赵一曼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用"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诠释了忠诚的含义;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身中七弹,临终前仍高呼"杀敌报国",成为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这些闪耀在历史天空的星辰,不仅是个体的英雄壮举,更是整个民族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正如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战地日记中所写:"中国士兵的装备或许是世界上最差的,但他们的士气却是最顽强的。在那些衣衫褴褛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一个民族不死的灵魂。"
抗战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阶级、党派、地域的界限,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共识。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共产党员江竹筠与民主人士宋绮云在酷刑面前同样坚贞不屈;在云南腾冲,归国华侨寸性奇率部与日军血战,身负重伤后拔剑自刎,实现"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在上海四行仓库,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租界民众隔河摇旗助威,谱写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感人篇章。这种精神的凝聚力,使得原本一盘散沙的中国,在侵略者面前展现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强大向心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中国的统一和复兴,将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这种统一的精神基础,正是在抗日战争的熔炉中锻造而成。
三、东方战场的历史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支柱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由此展开。此时国际社会才惊讶地发现,中国已经独自抵抗日本侵略者达十年之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的主战场,承担着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战略任务。据史料记载,1939年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3%(约85万人)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牵制着日本陆军60%以上的兵力。美国总统罗斯福曾高度评价:"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中国战场不仅在战略上支援了盟国作战,更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按1945年币值计算)。在滇缅战场,中国远征军十万将士踏出国门,在缅北丛林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用6.7万人的伤亡换来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胜利。美国将军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表现出的战斗力,令所有盟军将领敬佩。"
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的战略牵制,更在于它重新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43年11月,《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为战后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奠定了国际法基础。1945年4月,中国作为四大发起国之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历史性地位的获得,不是列强的恩赐,而是三千万同胞用鲜血换来的国际承认。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指出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四、历史镜鉴中的现实启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在日本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至今陈列着美化侵略战争的展品;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被轻描淡写为"南京事件";2024年,日本政府再次修改教科书,将"侵略"改写为"进入",将"慰安妇"问题描述为"战时行为"。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亵渎,更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的幽灵从未远去,当安倍晋三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当岸田文雄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捍卫真相就是捍卫未来。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面刻着"和平"二字的石壁,每年都有大量日本友人来此献花谢罪。1997年,日本僧人东史郎将自己的战时日记公之于世,揭露日军暴行,却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疯狂迫害。他在法庭上疾呼:"我不愿让下一代日本人继续背负战争的罪责,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和平。"这种超越民族的正义之举,与日本政府的历史修正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尊重历史事实,才能真正实现和解;只有直面过去,才能开创未来。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抗战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现实启示。在芯片自主研发的攻坚时刻,我们需要"打破封锁、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我们需要"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我们需要"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坚定意志。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展现出新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在科技领域,一代代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刻苦攻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这些时代壮举,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80年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在历史的悬崖边勒住了命运的缰绳;80年后,中国人民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劈波斩浪的辽宁舰,从延安窑洞的油灯到雄安新区的万家灯火,历史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当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回望来路,看到的不仅是烽火中的苦难与辉煌,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让我们以历史为笔,以时代为纸,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宋向辉,笔名:宋祥维。中国作协会员,教育硕士,春泥诗社副社长兼春泥莱西诗社社长,青岛莱西市孔子学堂副主任,莱西市作协副秘书长。著有诗集三部曲《诗韵心语》《诗语人生》《诗林寻梦》等书,荣获“文学工程奖”“全国十大书香世家”全国五一文学奖章”等称号。第十一届诗歌春晚“2024年度优秀诗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