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的林大爷,今年63岁,过去一直自诩身体硬朗,每天坚持早晨刷朋友圈、晚上跑步。几个月前,女儿发现他最近经常忘事,说话反应也慢了半拍,还抱怨手脚有时麻木。
一开始,家里人以为只是年纪大了,大脑“生锈”而已。直到有一天,林大爷突然在家晕倒,被紧急送医后确认是脑梗死,全家才感到震惊,怎么会突然这样?
医生告诉他们,其实大脑的隐患,早已悄悄埋下。有些细节如果早点发现,也许悲剧可以避免。但到底,哪些信号最值得警惕?
![]()
上海交通大学安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团队,对26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系统解剖和分析,结果让许多医生都倍感意外:患脑梗的人,竟普遍有5大共性,有些征兆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
究竟是哪些细节?你的家人、甚至你自己,是否正中招?不妨一起来看看,别等出事才追悔莫及。脑梗死的常见现象,真的只是偶然吗?
一直以来,很多人把脑梗当作猝不及防的“飞来横祸”。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脑梗其实有迹可循。
他们共解剖分析了260位脑血管病逝者,从脑组织、动脉血管、神经细胞等维度,提炼出五大高发共性。
![]()
这不仅为预防脑梗,提供了重要的早期识别窗口,也挑战了某些“高发人群才需要关注”的常见误区。
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中,80%以上在发病前3年反复出现过某些蛛丝马迹的症状,却常常被家人或自己忽略。
经过科学对照,专家进一步明确,各类“老毛病”或“非典型小病”,背后隐藏着大问题。
数据还显示,脑梗死死亡率高达15%-20%,而且残疾率偏高,约60%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可怕的是,在中国,每30秒就有1人初发脑卒中,其中脑梗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因此,提前锁定这五大共同点,对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
上海交大团队解剖的研究报告,首度系统梳理并证实了脑梗患者体征上的五大共性,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是“小毛病”,实则暗藏风险。
颈动脉“结垢”明显,斑块、钙化广泛分布
解剖显示,近90%的脑梗患者,颈动脉内壁有多处粥样斑块,部分斑块甚至凸起超过2毫米。斑块容易脱落,引发脑部“栓塞”,打个比方,血管就像老旧水管结垢,一旦堵住,灾难往往瞬间发生。
慢性高血压,血管硬化
据统计,82%的患者有高血压史,动脉壁普遍变厚、弹性减弱。长期压强就像持续“挤压”水管,血流变慢,更易形成血栓。
![]()
脑内小血管“微梗”密集
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通过微观切片比对后发现,约76%脑梗死患者脑内,小动脉呈现多发性狭窄和微梗死灶,往往早期毫无症状,但长期可致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
血脂异常,基础代谢失调
超过73%的案例,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偏高。脂类堆积、沉积血管内壁,为斑块形成创造条件,且内分泌紊乱人群尤为典型。
既往糖尿病与肥胖史
61%的脑梗患者生前合并糖尿病或超重体型,而肥胖、胰岛素抵抗已被医学界公认为“心脑血管杀手”组合。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共性在中年阶段往往悄然出现,无明显不适。家属、当事人常常“觉得没什么”,直到酿成严重后果。
![]()
每年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颈动脉超声,及早发现血管斑块、异常增厚。这个检查无创、快捷,很多社区医院就能完成。一旦发现“斑块2mm以上”,务必听从医生建议调整生活方式甚至用药。
血压血脂血糖“三线”联合管理
保持收缩压130mmHg以下,LDL-C控制在2.6 mmol/L以内,空腹血糖不高于6.1 mmol/L。同时,戒烟限酒,多摄入膳食纤维,对平衡三项指标收益极大。联合管理可以将脑梗风险降低至原本的60%。
坚持“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累计运动150分钟。研究证实,每增加30分钟有氧运动,卒中风险下降约12%。
![]()
40岁后体重腰围红线要警惕
控制BMI不超过24,男性腰围不得大于90cm,女性不大于85cm。腹型肥胖特别要留意,被医学界视为“无声杀手”。
早期发现认知障碍或麻木症状,立即就医
如发现手脚一过性麻木、短暂失语、突然眩晕,不要以为只是中风的“前兆”,很多脑梗死都是“悄无声息”地开始的,第一时间前往神经内科非常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