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莫深的小说世界犹如一座充满魔力的文学迷宫,他以独特的叙事革命、深刻的哲思洞察和大胆的艺术实验,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汇处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作品既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又充满荒诞、隐喻与象征的现代主义气质,在工业题材、反腐叙事、都市悬疑等领域屡屡突破传统范式,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已有分析基础上,重点就其重要获奖作品《20世纪末世界战事缩写》的深度解读,进一步揭示其文学创新的多维面向。
一、叙事结构的先锋实验:解构线性逻辑,重构时空迷宫
程莫深对叙事结构的革新堪称其文学创新的核心。他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转而以碎片化、循环性、多声部等现代主义手法,构建出充满张力的文本空间。在《调整炮位》中,他以“五月—七月—九月”的时间节点串联情节,表面遵循线性逻辑,实则通过“炮位—落马”的循环闭环,暗示事物的周期性复发。这种结构如同莫比乌斯环,将现实的荒诞性无限延展。而长篇小说《夜迷离》则更似一座叙事迷宫:九条命案虚实交织,现实与梦境交错,官场、商界、媒体层层嵌套。读者需在碎片化的线索中拼凑真相,这种“参与式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被动接受模式。
在工业题材创作中,程莫深同样展现出叙事革命的勇气。中篇小说《雨季》与《雪季》以石油工人为核心,却并未采用“英雄史诗”的宏大叙事。相反,他以“雨季—雪季”的循环结构隐喻命运的轮回,通过暴雨、暴风雪等自然灾难打破时间顺序,穿插人物闪回、内心独白。例如《雪季》中,柴婷冒雪寻猪蹄的失踪与胡万万坠亡的碎片化场景,将个体悲剧与自然暴力、体制压力交织,形成一种充满诗意的悲剧美学。这种非线性叙事既保留了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又赋予文本现代主义的哲思深度。
二、荒诞美学与黑色幽默:以“假”写真,直指现实病灶
程莫深深谙“荒诞即真实”的创作哲学,他以夸张、悖论、反讽等手法,将社会矛盾推向极致,在笑声中刺痛现实的痛处。《外宾即将来访》堪称其荒诞美学的代表作:居委会为迎接外宾,将72名婴儿训练成“按口令呼吸和颔首”的标准化道具,婴儿服、微笑管理、专家术语等细节的堆砌,将形式主义对人性尊严的碾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丑为美”的书写,恰如卡夫卡式的异化寓言,在荒诞中抵达更深刻的真实。
黑色幽默是程莫深揭示社会病灶的利器。《变条米虫》中,主人公为凑够检查团要求的“十个问题”,反复捉米虫直至精神失常,而马处长为延长检查时间竟让醉汉摇晃身体制造“第十个问题”。这种对体系“数字至上”逻辑的戏谑,将形式主义的荒诞性推向极致。而在《戒尿》中,工厂员工为争夺升职机会而戒尿,荒诞情节中蕴含对生存竞争的哲学反思。程莫深的黑色幽默如同“含泪的微笑”,在喜剧外壳下包裹着悲剧内核,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沉重与悲凉。
三、人物塑造的颠覆性突破:从“高大全”到“灰色存在”
程莫深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转而塑造充满矛盾与人性弱点的“灰色人物”。《雨季》中的于站长,既是恪尽职守的采油站负责人,又渴望逃离体制的压抑;楚芳坚守岗位,却因生活困顿接受过偷油贼的贿赂。这种“非英雄化”的塑造,打破了善恶二元对立,迫使读者从道德评判转向对社会必然性的思考。正如评论家、编辑家汪寒洁所言:“读者无法对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价,转而思考人生价值。”
在《雪季》中,柴婷的浪漫理想与盲目执念、驴脸李的理性抉择与无奈妥协、胡万万的隐忍死亡,共同构成复杂的多声部生存图景。程莫深摒弃了工业文学中的“集体颂歌”模式,转而以多视角呈现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这种“去中心化”叙事,既延续了现实主义对群体命运的关注,又通过现代主义的视角切换,揭示出个体精神挣扎的普遍性。
四、意象系统的深度编码:自然、物象与体系的隐喻交响
程莫深擅长构建具有多重隐喻功能的意象系统,将自然力、物象转化为社会批判的载体。《雨季》中,“雨季”既是黄土高原的自然气候,更是石油工人命运的循环隐喻;油井作为“黑色黄金”的源泉,既是物质生产的工具,又是精神信仰的载体。楚芳以血肉之躯守护井喷的牺牲,通过“染血的油井”这一意象,完成了从个体悲剧到集体精神再生的诗意转化。
在《雪季》中,“暴风雪”不仅是物理灾难,更是现实压力下与人性异化的象征。柴婷失踪后雪地上消失的脚印,胡万万坠亡时雪中的血滴,这些意象将个体的毁灭升华为对存在困境的哲学追问。而《调整炮位》中的“炮”与“蓝色大楼”,则成为现实与形式主义迷信的符号。这种“物象叙事”策略,使文本超越了表层故事,指向深层痼疾。
五、题材拓展与范式转型:从工业文学到人性史诗
程莫深的创作始终致力于突破题材的固有边界。在工业文学领域,他摒弃了20世纪“阶级斗争”“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挣扎。《雨季》与《雪季》以石油工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口,揭示计划经济末期体制矛盾与人性困境。楚芳的高烧幻觉、于站长的成人高考挣扎,这些细节将“行业叙事”升华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评论家杨虎林指出:“他们以个体毁灭换来的生命意义张扬,完成了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
在反腐题材叙事中,程莫深同样展现出创新性。《调整炮位》以“炮口”与“交通局”的荒诞对抗,隐喻现实博弈与形式主义腐败。这种寓言化书写,既避免了直白的批判,又通过象征系统深化了主题。而在都市悬疑领域,《夜迷离》打破了网络小说娱乐化的倾向,将悬疑类型升华为社会批判载体。九条命案串联起的官场、商界腐败网络,融入道家“阴阳”思想与佛教“业障”概念,探讨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被诗人高凯评价为“西都骨子里硬朗挺拔”。
六、获奖作品《20世纪末世界战事缩写》:现实寓言与乡土困境的深度剖析
作为程莫深文学创新的里程碑之作,《20世纪末世界战事缩写》以极具张力的象征体系和荒诞叙事,揭示了乡村现实与现代化转型的双重困境。这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与思想深度上实现了突破性创新,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
1. 象征体系的深层结构:人猪之战与现实隐喻
小说以“人猪之战”为核心情节,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象征体系。村长家的黑猪不仅是具象的动物,更是主宰命运符号的化身。它践踏庄稼、横行乡里,象征着现实对底层生存的挤压。村民对黑猪的恐惧与忍耐,隐喻了体系结构对民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李国文在颁奖词中精准指出:“猪的践踏与人的蹂躏构成相互映衬的强烈对比。”而“丑子”与黑猪的生死对抗,则将个体反抗的绝望与荒诞推向极致。这种“以动物写人”的寓言化书写,继承了卡夫卡式的荒诞传统,却植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土壤。
2. 叙事策略:幽默外壳下的悲剧内核
程莫深采用极具反讽意味的叙事风格,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写血腥的生活,用调侃的语言解构严肃主题。例如,村民对黑猪的仇恨被转化为“眼红”的集体情绪,而“丑子”设计陷阱时的狡黠与笨拙,充满滑稽色彩。这种“喜剧化”处理消解了悲剧的沉重感,却通过笑声背后的刺痛感,将现实的荒诞性暴露无遗。诗人顾偕评价其“玩笑似的训导般写出微型的警示性喜剧”,在轻松与沉重的张力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3. 现代性批判:乡土困境与资本下乡
小说将传统乡土叙事置于市场化时代的语境中。黑猪的“肆无忌惮”不仅是传统体系结构的缩影,更隐喻着资本下乡带来的无序与破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庄稼”意象,既象征传统农耕文明的根基,也暗示着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价值的消亡。当“丑子”最终与黑猪同归于尽时,悲剧结局不仅指向个体抗争的失败,更揭示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断裂与阵痛。徐肖楠指出,这部作品“接近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现实关怀,又兼具欧陆文学的象征深度”,为乡土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范式。
4. 人性困境与救赎之思
在现实与个体的对抗中,小说并未给出明确的救赎路径,反而通过“丑子”的疯狂与偏执,暴露了人性在极端压迫下的异化。黑猪的死亡并未带来解脱,反而引发新一轮的权力真空。这种循环式的悲剧结构,呼应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但程莫深更进一步,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人性本身:当反抗沦为暴力,当仇恨催生新的压迫,真正的出路何在?文本以开放式结局留下思考空间,暗示唯有超越二元对立,才能在体系与个体的博弈中找到平衡。
七、文学语言的革新:冷峻、犀利与诗意的交融
程莫深的语言风格兼具冷峻的写实与诗意的象征,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他善于用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场景,如《雪季》中“零下30度的严寒”“积雪深达膝盖的荒原”,寥寥数语便营造出极具压迫感的氛围。同时,他运用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赋予语言深邃的哲思。例如《雨季》中“油井如黑色伤口流淌黄金”,将工业生产的残酷与生命力并置,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对话描写中,程莫深常以口语化、充满张力的对白展现人物性格与现实关系。如《开场白》中女小李背诵“三层意思”开场白被王局长三句话终结的对比,通过语言的博弈,揭示职场中的等级压迫。这种语言策略,既保留了现实主义的鲜活质感,又增添了现代主义的思辨色彩。
八、文学创新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深度勘探
程莫深的小说创作,是一场持续的艺术探险。他以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叙事革命、荒诞美学与黑色幽默的批判锋芒、颠覆性的人物塑造、深度编码的意象系统、突破题材边界的创作勇气,以及极具张力的语言风格,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尤其是《20世纪末世界战事缩写》通过现实寓言与乡土困境的深度剖析,不仅揭示了20世纪末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矛盾,更对人性、现实与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哲学追问。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与思想深度,标志着乡土文学从悲情模式向现代性批判的转型,成为程莫深文学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程莫深的文学创新,本质是对现实的深度勘探与艺术重构。他证明,真正的文学创新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在于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挖掘出被遮蔽的真实,在传统与先锋的碰撞中,锻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新范式。期待他继续以锐利的笔触,书写更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家档案】
孟艺,文学硕士,青年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著有小说集《春天的相遇》《那年那个冬季》《我在天堂等你》及评论集《孟艺评论集》等。曾获唐弢文学研究奖、雪峰文论奖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