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这也是很多人一直以来的印象。然而,一项源自地球深处660公里的新发现,正在彻底颠覆这一固有认知,为我们重新理解国家能源安全格局提供全新的科学视角。
科学家们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等主要油田的地下深处,发现了一种类似“聚光灯”的神奇地质机制。这一隐藏在地下的关键作用,很可能正是解开中国油气富集规律的核心钥匙。
![]()
经典理论的不足
在说到这项科学新发现之前,我们需先了解过去地质学是如何解释盆地结构的。几十年来,解释裂谷盆地(如我国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形成的经典理论,是被称为“McKenzie模型”的经典假说。
这个理论把盆地沉降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构造沉降”阶段,地表岩层并非是一块完全坚硬的刚体,反而更像一大块半凝固的沥青;当地壳两侧受到相反方向的拉伸,中间部分的岩层会被拉薄,从而导致地表下沉,形成洼地。
紧接着,是更为漫长的“热沉降”阶段,因为地壳被拉薄,地幔的热量更容易传上来,使得岩石圈受热膨胀;但在拉伸停止后,该区域会逐渐冷却收缩,密度增加,从而带动地表持续缓慢下沉,最终趋于稳定,形成凹陷盆地。
![]()
然而,这一理论却难以合理解释我国东部盆地的实际情况。以松辽盆地为例,其内部堆积的沉积物厚度惊人地超过了1.5万米;同样,渤海湾盆地的沉降幅度也远超常规预期。按照经典模型,这些盆地的深度应较为有限,不应出现如此深厚的沉积层。
它们仿佛在主要的拉伸活动结束后,又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狠狠地“按”了下去,沉降得又多又深。起初,科学家们也考虑过一些常规解释:是否这些地方的地壳天生就特别薄?或者是局部的热效应特别显著?
但经过严谨的地球物理探测和热流计算,这些浅层的解释都难以完美地自圆其说。显然,存在一种被传统理论所忽略的强大机制,主导了这些盆地的异常沉降。
![]()
地下深处的“神奇”
这一强大机制发生在地下660公里深处的地幔层。这里存在着两种显著的地质力量:一种是“冷力量”,即地幔中古老海洋板块俯冲后留下的坚硬“残骸”,它们是亿万年前俯冲消亡的板块沉入地幔形成的冰冷块体。
另一种则是“热力量”,即地幔上涌流,这是一股富含巨大热能和物质、向上奔涌的“热流”。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炽热的上涌流会不断上升,冰冷的残余块体则会不断沉降。当两者相遇,致密的冷块体阻碍热流直接穿过,热流只能绕行其边缘向上运移。
![]()
当多股热涌流统统绕行到一处时,就产生了奇妙的“透镜”聚焦效应。广泛而分散的能量和物质流,就会集中到了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通常就是这些冷块体边缘的上方。
高度集中的地幔热流,会持续不断地“烘烤”并拉扯其上方的岩石圈。这种作用以数百万年甚至千万年为计,缓慢而坚定地进行着。其结果就是,地表相应的区域会发生远超经典理论预测的,规模巨大且持续的超常沉降,从而形成如松辽、渤海湾那样沉积层极厚的盆地。
![]()
当然,这并不止是理论推演。我国科学家们利用遍布全国的地震站,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清晰地揭示,在松辽、渤海湾等具有“超常沉降”特征的盆地下方,确实存在代表冷块体力量与代表热流力量共存的结构。
同时,结合超级计算机的数值模拟,最终重现了这一动力学过程,从而有力地验证了“透镜式聚焦效应”理论的合理性。
![]()
神奇机制与油气
那么,这个位于地下660公里深处的神奇机制,又与油气资源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最关键的是,这种“聚焦”效应为石油的富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像松辽,渤海湾这样巨大的盆地,就像一个缓慢下沉的“凹坑”,为油气生成带来了三大优势:
第一,它为河流,湖泊带来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提供了巨大的堆积空间,沉积了巨厚的,未来可以转化为油气的有机质。
![]()
第二,这种沉降过程漫长而稳定,使得有机质能够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被“慢火炖煮”数千万年,逐渐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第三,这种构造环境相对稳定,也意味着已生成的油气不易被后期地壳运动破坏或逸散,得到了良好的封存。
此外,该机制还显著加快了石油的形成速度。被聚焦的地幔热流从盆地底部持续供热,这种深部热源极大加速了沉积层中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简单来说,它让有机质更快“成熟”为可供开采的油气,使一些原本来不及充分转化的有机质得以转换成烃类物质。
![]()
最终,这一发现为我们改写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版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科学工具。过去,我们的勘探视野更多地停留在沉积层本身,而现在,我们意识到深部地幔结构一样重要。
若一个盆地下方存在这种“冷—热物质共存”结构,就说明它可能曾受“聚焦”式热流照耀,具有形成超厚沉积和高效生烃的潜力。
这不仅为新一轮油气勘探提供了革命性的思路,也意味着我们脚下的资源“家底”可能比以往评估的更加丰厚,为能源战略增添了一份来自地球深部的坚实“底气”。
![]()
结尾
原来我们脚下深达数百公里的地球内部,竟藏着这样神奇的地质机制。这项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油气形成的深部条件,更悄悄改写了我国能源安全的可能性:以往“多煤少油”的标签,或许只是因为我们过去看得不够深。
未来,随着对地幔结构更精细的探测与模拟,我们有望更准确地识别哪些盆地下方存在这样的“成油宝地”。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凭借这份来自地球深部的“底气”,让能源自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一段正在书写中的科学现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