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多世纪前,在探索未知的驱使下,多国探险家奔赴地球最南端,书写了极地探险史上的壮举。如今,南极洲正在上演一场新“竞赛”,而这次是为了破解人类面临的最严峻威胁之一——气候危机。
大约在距今120万至80万年时,地球气候发生了一次剧变。在那之前,地球大约每4.1万年会经历一次冰川期;但在那以后,在某种未知因素的作用下,地球冰川期的周期变为每10万年一次。这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为何发生,一直无人知晓。但在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攀升的今天,破解这个远古时代的转折之谜,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学界推测,南极或许潜藏着解谜的线索。地球上唯有极地附近的古老冰层完整留存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历史数据。据悉,现存最古老的连续层状冰层,位于南极东部一片海拔3300米的冰原,它形成于约200万年前。
目前,澳大利亚、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已分别启动冰芯钻探工作,韩国研究者以及中俄联合科考队也在勘探潜在钻探点,计划在未来几年进行钻探。在这些队伍里,欧洲联合项目“超越EPICA”的进度暂时领先:今年1月,他们在南极东部冰原的“小穹顶C”区域,钻透了2.8公里厚的冰层,抵达基岩。科考队推测,目前获得的部分冰芯样本约有120万年历史——或者说保存着120万年来的空气样品。
澳大利亚团队原本计划于今年夏天在“小穹顶C”启动钻探,但最新雷达数据显示,在欧洲钻探点北方50公里处的“北穹顶C”,可能埋藏着更古老、可追溯到200万年前的冰层。于是,尽管原钻探点附近已经建好了营地,但他们决定转战新址。要知道,在南极内陆,转移钻探点绝非易事:这里天气极为恶劣,每年适宜钻探的窗口期仅一到两个月。
今年1月,澳大利亚团队在“北穹顶C”重新搭建了营地,完成了150米的钻探试验;为明年开展深层钻探部署了全套设备。据澳大利亚南极计划负责人乔尔·佩德罗透露,要钻透剩余3公里冰层抵达基岩,可能得等到2029年的南极夏季。
从距离工作区最近的永久科考站“凯西站”出发,仅需6小时飞行,即可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霍巴特。因此,澳大利亚团队已将获取的冰芯运回本土,计划在未来数月启动分析。而欧洲团队则不愿冒险走空运,因为这会让古老冰芯经过多个海关站点转运。目前,他们正焦急地等待以海运方式将冰芯运往意大利。
意大利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的卡洛·巴尔班特坦言,自己常常因为担心冰芯在运输途中可能遭遇各种意外而夜不能寐。他透露,即便明年4月底冰芯能安全送达实验室,团队仍需至少两个月的准备,才能正式启动分析工作,“先确定这些冰芯的年龄,才能进一步通过分析重建历史上的气温变化。”他的团队计划系统性检测冰芯中的水分子同位素组成、化学成分以及被封存其中的气体成分。
让科学家们最头疼的难题,可能还藏在基岩上方、冰层最深处。通常,这最深的几百米可能会形成一种被科学家称为“停滞冰”的冰层结构——相对于持续移动的浅层冰盖,最深部的冰层似乎是停滞的。“这些底层冰层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影响,层理结构已完全消失,最古老的连续记录可能无法保存在冰层底部。”巴尔班特解释说。
值得欣慰的是,佩德罗带来了好消息:经过雷达探测,“北穹顶C”区域并不存在“停滞冰层”。由此,研究团队对该区域重新寄予厚望。
在巴尔班特和他的团队看来,解读古老冰层中封存的气候密码,是人类探寻未来气候走向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实施的宏大工程,也是我20年来梦寐以求的科研突破。”巴尔班特动情地说,“这个项目规模空前,堪比太空探索。”
不过他也表示,在这场寻找最古老冰层的“南极竞赛”中,即便是澳大利亚团队率先撞线,他也会为此感到振奋而非失落,“这是为了推动科学发展,而非争夺国家或个人荣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