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意若何,豪歌慷慨酒频过。
青云有梦终须达,白发无情奈尔多。
万里关山双泪眼,百篇诗赋一渔蓑。
平生未遇知音少,空向人间叹逝波。
![]()
这首七律以“壮志难酬”为情感原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铺陈,将理想受挫的悲怆与生命流逝的无奈熔铸成浑厚的诗章。
![]()
首联“壮志难酬意若何,豪歌慷慨酒频过”以设问开篇,直抒胸臆的“意若何”三字,将内心积郁的苦闷喷薄而出,而“酒频过”的细节则以具象化的行为,外化出借酒消愁的沉痛。
这种“慷慨豪歌”与“醉饮频过”的矛盾,恰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的典型写照——愈是壮怀激烈,愈显命运无常。
![]()
颔联“青云有梦终须达,白发无情奈尔多”形成时空的双重张力。
“青云”象征高远志向,与“白发”代表的生命衰朽构成激烈对冲;“终须达”的笃定与“奈尔多”的喟叹,又形成信念与现实的角力。
这种矛盾在“有梦”与“无情”的词性碰撞中达到高潮——理想以动词形态呈现其动态追求,而时间却以名词形态凝固为不可逆的宿命,暗合了《论语》“逝者如斯”的哲思。
![]()
颈联“万里关山双泪眼,百篇诗赋一渔蓑”转入空间与身份的双重隐喻。
“万里关山”既是地理阻隔,更是心理距离的投射,“双泪眼”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可感的生理反应;而“百篇诗赋”与“一渔蓑”的对比,则暗含文人身份的撕裂——前者是精神世界的丰盈,后者是现实生存的窘迫。
这种“文人的清高”与“渔者的卑微”的并置,恰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现代回响。
![]()
尾联“平生未遇知音少,空向人间叹逝波”以双重否定收束全篇。
“未遇知音”既是对伯牙子期典故的化用,更是对当代精神孤独的深刻体察;“叹逝波”则将个人命运升华为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当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找不到共鸣,其悲叹便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普世价值。
这种“空向人间”的姿态,与首联“豪歌慷慨”形成闭环,共同构建出一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灵魂图谱。
![]()
全诗以“壮志”为经,“白发”为纬,编织出一张覆盖生命全程的网。
从开篇的质问到结尾的喟叹,情感如潮水般层层推进,却在“渔蓑”与“逝波”的意象中归于平静。
这种“激烈处见沉痛,平静中蕴悲凉”的艺术张力,使作品超越了个人际遇的抒写,成为对所有“理想受挫者”的精神共鸣。
![]()
正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此诗最终指向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